本书为 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 - 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 - 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 - 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 - 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 中间之路 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 - 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金刚经》是大乘 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 ,该经可谓流传范围 广、传诵时间 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 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本书是克里斯蒂娃继《中国妇女》之后又一关于女性主义的专著,全书以女性问题为中心,将作者自 1975 年至 2006 年间发表的 25 篇散论和发言稿,其中有些文章从未发表。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名为:“日复一日”、“肉体与精神”和“一个(众)女人(们)”。 作者运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等各种论述途径和理论角度,横跨整个法国的启蒙时期、大革命时代和当代社会,既追叙了历史上的斯塔尔夫人、德雷卡米耶夫人和夏绿蒂柯黛等伟大女性的瑰丽风采,更着重于就当代女性的时尚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解剖,主张“女性效应”和“母性功能”的积极意义,提倡女人的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
《论心灵之安宁》是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的书信集,信的内容涵盖了塞涅卡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生活议题的看法。 全书精选12篇书信,分为两部分。 部分含8篇书信——《论生命之短暂》《论心灵之安宁》《论幸福生活》《论无端的恐惧》《论恩惠》《支持简单生活的一些论点》《论提前计划徒劳无益》《论通过理性达到的真正之善》,塞涅卡探讨了作为普通人,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用何种态度与身边人来往、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含4篇书信——《论肉体与心灵》《论选择老师》《论醉酒》《论自然是我们 的供养者》,这称得上是”塞涅卡生活指南”,它讨论了注重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组成了我们的一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用散文诗体写成,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之歌。本书并不像说教那样枯燥乏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目前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精)》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悲剧的诞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编著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 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 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
本书以波伏娃女权主义巨著《第二性》为*终阅读对象,对其之前的哲学文本进行梳理,观察其相关哲学概念和思想在《第二性》一书中的演变,着重对波伏娃这旬看似令人费解的宣言 女性的独立并不是一个事件的结局或者未来,而在于它尚未达成 进行去神秘化的剖析。 全书共八章,在梳理了波伏娃在萨特与梅洛一庞蒂论战中的作用之后,将她的哲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来界定,涉及的议题有自由和压迫的关系、自由的悖论、以萨德为例探讨性别境遇,*后汇总到《第二性》一书中,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波伏娃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三大话语的批评。
“世界主义”是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它的思考不仅关键,而且由于当今的经济和生态发展与全球化的张力与日俱增,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本书为作者领导的一项欧盟研究课题成果。书中追溯了“世界主义”一词的哲学和文化起源,挖掘其原初的积极意义,其根源涉及世界公民的概念和世界作为城邦的理念。作者提出的为了人类和世界而肩负的责任感,使对“世界主义”的争论突破了道德范畴而进入司法层面。同时,针对新的压迫形式和地球的过度开发等生态问题,作者提出了有效的批评和指正。
\\\\\\\\\\\\\\\"【内容简介】:勒庞的《乌合之众》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二十几种语言,一版再版,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它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体心态,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产生了巨大影响,备受戴高乐、丘吉尔及罗斯福等政治名人推崇。 。 \\\\\\\\\\\\\\\"
《实践理性批判》的作者伊曼努尔·康德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 重要的思想家。本书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 和 的地位。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要素论”里面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辨证论”。这一套结构与《纯粹理性批判》的大体结构 相同,但在划分的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 相反。 这是由于两个批判的任务、对象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所决定的。
柏格森、吴士栋编写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柏格森教授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 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度自身 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 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
暂时没有内容
《谈谈方法》是笛卡尔1637年 次发表的著作,影响很大。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附有四篇附录,作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
康德或许堪称近代 有影响的哲学家,同时也 为深邃难解。在本书中,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牛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义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全书用强劲的笔触探讨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演绎、 律令、美与设计、启蒙与律法、先验哲学等复杂主题。
1998年,耶鲁大学哲学系邀请了罗蒂等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一起讨论“哲学是什么?我们这些哲学家正在做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本书收录了此次会议上阿佩尔等六位哲学家从自身的哲学观出发对“哲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六篇论文。他们虽然出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都表现出融通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尽量摒弃偏见,而着眼于更为广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人主张哲学应当为哲学而哲学,为思想而思想;有人主张哲学应当更深入地介入现实问题;有人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重新规定哲学的性质,有人则继续反思启蒙精神,把哲学理解为自我反思的活动,也有的文章对当前美国哲学界的专业化、工业化倾向做出了批评;有的文章深入浅出,行云流水,有的文章理论性较强,但说理透辟,丝丝入扣。总的来说,此书
本书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思想资源,以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为思想逻辑,以揭示西方哲学本体论批判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为思想内容,以探索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人文精神与时代际遇的相互关系为逻辑理路,以挖掘西方哲学本体论在不同时期所表征的人文精神为理论主旨,以西方哲学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思想历史、西方哲学本体论以何种形态呈现都不断證明人的本质及生存状态为代表性观点,努力用西方哲学人文精神的方式揭示其思想之深刻性、理论之系统性、人文关切之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