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高山,9岁上学,14岁辍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板车。1983年承包高山异型玻璃厂。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2001-2005年,经过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某些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制造水平,成为——宾利、奔驰、宝马、路虎、奥迪等豪华品牌重要的全球配套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厂商,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地设有工厂。2009年5月30日获得 “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 “安永企业家奖”于1
《指月录》是谈禅之书,禅宗的主要理论,在书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那些 的公案,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向人们昭示着生活的真理。它的形式虽然是陈旧的,但禅的精神却是生生不息的。它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活得透彻明白,自由快乐。
《法华经》集大乘佛学之大成,其开示的诸法实相,是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它还提出开权显实的体系,以一佛乘为究竟,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都是佛陀为引导众生而设立的善巧方便,主张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其诸法实相的主旨,实际上涵盖了空、真如、法性、究竟涅槃、佛性等大乘 究竟的法义,各宗派无不受《法华经》的影响。 的天台宗即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成立教义,因而又称为法华宗。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 执着 ,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本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各种联系,窥探塔铭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事件,从而对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的文献价值、文学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史学线索价值予以深刻的分析与揭示。
本书属于韦伯在 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 :儒教与 》一起构成“世界诸 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 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 。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 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 ,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 教的角色。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为唐高宗朝僧人彦悰编纂的 著作。全书三篇,即“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圣朝议拜篇”,每篇两卷,共计六卷。该书汇编了从东晋南北朝到唐初二百多年间,中国民众围绕沙门是否敬拜君亲这一主题进行辩论所产生的90篇文章,具有两个方面的学术价值。 是思想史、 史的价值。沙门是否敬拜君亲是 中国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民众突破这一思想、信仰的关隘,引导 融入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本书即为此一历史进程的真实记载。第二是文献价值。本书卷三至卷六共收录文献77篇,其中的56篇不见于他书收录。这些文献完整展现了唐高宗朝僧人与世俗之间、官员自身信仰与 利益之间、朝廷与僧团之间,在沙门敬拜君亲问题上的博弈。
本书由金申研究员著,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一度广受好评,今增补修订后再版。该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等,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服饰礼仪类等知识,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藏传佛教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佛教名物术语词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其音译词形和意译内容反映了撰译者及当时社会对佛教名物术语的语音和语义理解,是汉语和佛教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佛教名物术语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语音词汇特点,而且对汉语语音词汇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总结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名物术语词研究》重点研究了佛教名物术语词中的“梁言”词,该研究丰富了佛经语言文化研究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我们对中国佛教文化历史发展变化历程和原因的认识,同时对佛经翻译史、佛教思想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
中国佛教里的观音和观音信仰是中国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和意义的现象,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可视作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个案。要了解中国宗教,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必须了解观音。本书根据佛教相关典籍与历史文献,借鉴 外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梳理了佛教的观音和观音信仰输入中国及其被积极受容并逐步“民族化”“民俗化”的历史脉络与进程,细致“解说”了观音和观音信仰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作用与影响。作者秉持一贯遵循的注重史实“描述”原则,全书资料丰富翔实,行文清晰畅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份重要内容,也为读者认识观音和观音信仰提供了一本简明可靠又有一定趣味的读物。
暂无内容简介。。。。。。
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承担了梵文本《修身经》的破译、整理和研究工作。该经没有汉文和藏文的译本,只有在巴利文的《中部》中有对应的文本。 因此,很有必要向中国的学界和宗教界介绍这部梵文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