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本书是一部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无诤之辩》内容简介:现代佛教的研究,不是宗派主义的。需要从佛教前后的发展中,彼此同异中掘发出释迦的真谛。吐弃不适时代的附着物,净化佛教,接受各部派的积极成果,让它适应新的时代而复兴,实现释迦化世的本怀!
本书被评价为当今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论中有关时间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颠倒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通过变化来理解时间的路径,而是反过来,通过时间来理解变化,将“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等概念作为历史总体化的范畴和历史时间化的独特形式来理解,并进而提出了历史时间自身的本质问题。
本书出版后已销售一空,脱销已有两年半以上的时间了。作者感到应向读者说明新版延迟至今方得问世之原因,而在此期间人们一直对此书有热切的要求,所以我更觉得有作此说明的必要。 首先,外在的环境促使作者忙于另外的完全不同性质的任务。但是我认识到版中存在某些缺陷,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因素又使我回到对本书着手进行修改并使之有所进展。如果要完全克服版中的这些缺点就要求对有关认识逻辑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并进行扩充,而这将意味着对全书进行重新建构。然而这样全盘的改变,我不能考虑;因为,如果对这本书作这样的改造,那将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性质。那样一来,它将不再能够适合于满足那种要求,使它得以在哲学文献中赢得特殊地位。为了使这本书继续占有这种地位,就必须保持这种总体的设计;为了使它比过去更好地起到它应起
何谓发展?是什么促成了现代性,进步和经济增长?自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直到费尔南·不布罗代尔,人们不断地探究“国富”或国穷的根源。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物质原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气候。会不会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构成发达或不发达的要素吗? 为了考量这个可充分发挥的假设,阿兰·佩雷菲特提出重新审视15世纪到18世纪西方基督教民族的历史。他特别证明了欧洲的发展缘于他称做“信任品性”的东西——一种禀性,他打破了传统禁忌,促进了创新、移动性、竞争、理性而负责的精神。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找回的不正是这种信任吗?如何找回呢?
梁启超是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由古典向现代拓进转型时期的一代宗师。梁启超的思想文化创构面临着中西古今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面临着民族命运与民族人格的迫切现实问题,他交出了自己个性鲜明卓有成绩的答卷。今天,在新世纪民族学术文化创构的历史课题面前,包括梁启超美学思想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诸多优秀成果亟待整理、研究与发掘。 从上世纪90年代末给中文系本科学生开设小说理论选修课接触到梁启超的小说论文,到2000年选定以梁启超美学思想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再到近年来申请并完成一系列相关课题,梁启超渐渐进入我的视野,梁启超美学思想逐渐成为我研究的主要目标。 虽然中外都不乏梁启超思想研究的专家,但从美学思想的角度切入,较系统地整理资料,予以较全面的研究,似少有人做过。我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
本书的基础是我的博士论文。把《庄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精神的沐浴。因为喜欢《庄子》而选择了这样的题目,但是,当我深潜其中遨游时,发现这是精神的大壑,它“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我担心自己能否取走哪怕一杯水。我时时诧异于庄子的思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恪守人伦、重功名利禄的传统中,何以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传统存在?在鸿蒙初开之际,我们的传统思想何其活跃和多样,人格何其高贵和伟岸,庄子离我们何其遥远。我也时时惊叹庄子事事洞明,能照出自己身上的“小”来,恍然感觉到他又近在咫尺。虽然论文早已顺利通过,博士毕业也已经两年多,我一直想把心中的感慨书写出来,却总觉得庄子在自己的意识里仍然是混沌的,我不能走近他,只能若即若离地守着他。这样的结果差强人意,但我倾尽了一切努力
本书首次将加缪生命和刨作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完整呈现给读者:他对阿尔及利亚的热爱、他的“人间信仰”、他的“反抗”思想与“地中海思想”、他对自己精神历程的独特艺术表汰……
《致死的疾病(精)/涵芬书坊》编著者索伦·克尔凯郭尔。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本书是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计划的《西方正义理论译丛》中的一本。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本书作者围绕沃尔泽的《正义诸领域》一书,回顾了该书的主题,对该书进行了精彩的批评,充分探讨了正义和平等问题。 本书一本对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精彩论文集。11位论文作者评价了沃尔泽在《正义诸领域》一书中提出的复合平等观和民主公民身份理念。他们的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yi,依据善物的社会意义分配善物不必然导致平等的结果;第二,沃尔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其某些主张与经验相悖;第三,因要求诸领域内的原则互不干扰,沃尔泽的方法会阻碍某些领域往进步的方向变化。在批判沃尔泽的同时,作者们也探讨了自己关心的正义和平等问题。
奇门遁学,古称“帝王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色彩的易学数术之一。本书由思维科学入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学术结合,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
这本书是笔者对当前外概括思维研究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创新,并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特点进行创造的结晶,是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书。 《概括的力量》将给你一根思考的拐杖,引导你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你在读这本书时,要自己动脑,甚至要有和作者PK的精神。真正的科学之路,也就是在怀疑中不断往前延伸的。 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教师,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思维的冲击,带给你思维的力量!
本书稿为星云大师的论文集,该论文集屏弃了一般论文艰深枯燥的写法,其开篇就是大师在香港体育馆关于戒定慧的演讲,书中对佛学的戒定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演绎。整本书稿读起来十分的通俗好懂,本书收集了星云大师近十年来有关佛学义理的研讨,对佛教的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有了很好的演绎,对佛都教的前途和发展,及对全球融和与和平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身体是隐喻性的,这不但意味着身体是一个自身关联统一的存在,也意味着身体并不停留于自身,身体超出自身,向世界之网开放。正如西美尔说,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超出,同样,身体也总是要比身体多出一点什么。这多出的一点既是意识,也是事物、即是语言,也是历史,既是可见者,也是缠绕在我们身体中的不可见者。换言之,身体在它自身中就蕴含着一种可能的他物并且始终他物开放,由此,身体也就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这其实是梅洛—庞蒂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得到的一个教益。身体超出身体,只有当它向世界和事物开放时身体才成其为身体,而事物也只有经由身体才成其为事物。 事物与身体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肉构成的,因此,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它们处在同一张世界之网之中。不过,在这一世界网络中,身体处于核心的位置上。也可以说,它是由
鬼谷子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一个真实而又有神秘光环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独值而又最富于神奇色彩的书。 《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著录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史记》和《隋书》认为鬼谷子是隐居在鬼谷的一位研究游说之术的隐士,生活在战国时代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这说明鬼谷子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魏晋时代,道教把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列为经典。东晋初年葛洪《抱朴子·遐览》列道教经典137种,其中就有《鬼谷经》。后来,道教进一步把鬼谷子列为道教的洞府真仙,号称“玄微真人”;甚至说他出生于黄帝轩辕氏时代,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随老子西出函谷关;东周时代,重返中国,隐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