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定名为《四柱命理正源》,是因近年来出版的命理著作中虚假理论、创新理论太多,这些未经大量实践检验的、离传统经典理论相差甚远的创新理论漫延于易界,导致大量易学爱好者们感到思路混乱、无所适从,不少易友开始对传统命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有的易友甚至认为,在四柱中找用神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找用神照样可以断事。还有的易友干脆放弃传统的取用神方法,直接改学盲派命理了,并认为命学精华都在盲派命理体系中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近些年来所出版的命理著作中,绝大多数的立论、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著作内容的普遍特点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弄懂“用神”是怎么回事,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传统经典命理学术体系中的本原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加之有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蓄意编造,导致了整个四柱界一片混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子平命学是中国传统术数中的大宗法,子平命理中则依格局论与调候论最为传统最为正宗。格局论是以月令为主,年时为佐的逻辑推理,其是四柱全局系统论;调候论则以千支性情为主,以干支配合为要点,其是四柱论命的局部重点论,此论各有体系,相辅相成,全是研究子平命学的正法。本书深入浅出的全面介绍了格局论与调候论,并且结合作者大量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四柱解析,且透露了很多的断命技巧。在这些内容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命理漫谈的很多文章,以来丰富格局论、穷通论,同时揭示出更多的命学实战内容,帮助读者来尽快掌握子平断命的真法。
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在关于诗的艺术这个大标题下,我认为,不仅要研究诗歌本身,也要研究诗歌的种类、各种类的具体功能和构成,以及一首好诗所要具备的情节结 构的类型,结构成分的数目与特性等与这种研究有关的类似其他问题。我们按照事物自然顺序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先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 史诗和悲剧诗、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为管乐和竖琴而写的音乐,概括地说,它们都是模仿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它们彼此不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使用不同的媒介,选取不同的内容,或者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的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焉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为此我们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至今已出满四十种。 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还有不少读者提出意见建议,
本书是当代禅门大德、“生活禅”首倡者净慧1991至2007年间文章和讲话稿的结集,记录了作者探索佛法与禅在当代传播过程中如何面对时代、贴近生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轨迹,可说是了解生活禅的一把钥匙。 全书分二十讲,系统而明晰地阐述了禅的理论与实践。前面着重介绍禅宗源流、历代禅法特色;后面各讲则融会贯通,契入当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帮助读者破除烦恼与知见,示以人格提升、生活调谐的根本路径。经藏,禅诗,公案,口诀,在在处处启益读者把握当下一念。
无论在哪个人类社会,神祇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常是发挥控制与创造作用的部分。本书作者约翰·鲍克是著名的宗教学教授,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人类对于神的探寻是如何开始与发展的;人的心身如何向神敞开;人类如何通过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建筑解释神的意义;邪恶的行为为什么会以神的名义进行;神的死亡为什么经常发生然而它却依然存在;祈祷与赞美为什么是人类天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神的寻求为什么会导向神的启示等等。 本书的导言介绍了对神祗信仰的背景,以说明信仰深深地浸润在人的大脑和身体中的方式。接下来一章的标题为“混沌初开”,此章考察了早期人类的艺术、性别、故事、音乐、舞蹈、建筑、礼仪、祭祀,以及对自然界的崇敬等,以探究神祗之性质与意义的方式。尽管这些主题出现得很早,但是它们仍然贯穿于全书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荀子解说:全本(套装上下册)》内容为:荀子是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继孔子、孟子之后被称为儒学大师。和孟子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荀子及荀学在历史上却几经浮沉,引起的争议非常激烈,迄今不息。荀子其人其学,有叙说不完的话语,有值得深入探究的义理,也有为智为仁争讼不已的疑案难题。千百年来,伴随着绌荀、申荀的起落反复,人们对荀子之学不断地推出新的认识,获取新的启示。
学术文章必是艰涩难懂吗?看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学术论文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本书以佛教在印度产生、发展、传播,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后再倒流回印度为线索,将季羡林先生论佛教的文章编排为十五个题目。使读者能够条理清晰地阅读季先生在佛教史和中印关系史上的这些重要论述: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论释迦牟尼、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法显、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关于玄奘、关于《大唐西域记》、佛教对中国儒道两家的影响、佛教的倒流。 阅读本书不仅能获得佛教和中印关系的基本知识,还
《美学论稿》共有三篇:篇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早期著作《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地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因此,将它放在马恩后期美学著作之前,作为独立成篇加以介绍。第二篇为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著探究,侧重于对原著的基本理论的探究。第三篇为西方美学名著评析。因为马恩美学,不但与西文美学有不解之缘,而且还对它进行过批判地改造和发展,所以专立一篇加以评析。 篇共有八章,它们都是《手稿》中最基本的美学问题。第二篇共有十一章,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篇共有九章,是以西方美学史为线索,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并立专章进行评析。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既是对伟人的最好纪念,也是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一份献礼。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完成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顺生教授的悉心指导。《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整体框架、写作提纲、写作思路以及资料搜集都是在先生的指导和关心下完成的,而且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写了绪论,以其多年在毛泽东思想领域的治学功力和生动的语言总结了毛泽东领导艺术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主要特色及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现实意义,实为《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之华彩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