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余杰的横空出世,在整个二十世纪恐怕只有五四时期的胡适先生,台湾六十年代的庶几可以比拟。短短几年,余杰给闷已久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文字清新尖锐、甚至不无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 《我的梦想在燃烧》是余杰沉默两年后公开对今日中国社会新的批判和新的认识,是对中国社会近几年的焦点问题的精辟论断。该书是最能体现余杰的个性和优势、也是他最拿手的评论性杂文合集,思想尖锐,评论深刻。收集了这几年来余杰对于的政治、文化、教育、传统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认识、反思与评论,沿袭了他一贯的角度独特,一针见血的风格。
在《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中,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悉尼·维巴为整个社会科学建立了一个普遍适用的研究架构,本教材不光可以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为选修课程的学生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靠前关系学、政治科学及公共政策的博士课程也经常使用本书作为教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当托马斯·伯根索尔被押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年仅十岁,此前他还经历了凯尔采犹太人隔离区的艰难生活。他是在集中营长大的,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这本写于六十年后的回忆录,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以后动荡漂泊的经历。 托马斯·伯根索尔后来成为的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本书中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书中朴实无华的讲述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2007年德文版率先问世以来,已译成近十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中文版是首次推出。他的回忆录印证了,只有通过大屠杀幸存者的眼睛,才能完全了解大屠杀。毕竟,身历其境,刻骨铭心。
《读有所得》旨在传递“三新”——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弘扬“三典”——传统经典、现代经典、国外经典,采撷世界 文化之菁华,集聚 外人文专家之智慧,是推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读本,是促进全民阅读的有效平台,是建设“书香湖南”的有力推手。有“读”有“得”,“读”“得”并举,宗旨明确,特色鲜明。希望借助这个读本,引导社会文明风气,积蓄大众精神食粮,使读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107》,主题是“美与真”。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个案工作(第2版)》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系统阐述了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版在初版基础上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和修订,辅以实例讲解与分析,着重反映了个案工作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成果和经验总结,注重探索本土化的专业理论体系建设,凸显了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特色。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个案工作的价值体系、个案工作者的素养、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专业关系、工作程序、个案介入模式、家庭介入模式、个案管理和个案工作专业质疑及发展转向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个案工作(第2版)》主要供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
本书收录了钱学森关于哲学、科学、思维、美学、音乐、建筑、园林等等方面的诸多精彩文章,不仅展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而且由于作者以系统论将多种学科融会贯通,因此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哲学、艺术和科学,从而得出独到而精辟的结论。
《管理运筹学(第五版)》是为高等院校管理专业编写的运筹学教材,重点介绍一些在解决复杂管理问题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它同样适合其他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学习科学管理及优化技术之用。
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它对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多项独立的定量研究结果进行再分析,进而得出更具普适性的结论。元分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最初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现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中。本书主要介绍了元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步骤,以及使用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并以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例子作为示范,对于实际应用元分析方法的读者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