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 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收录了魏礼群同志《提高调查研究水平 做好决策咨询工作》《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努力提高调查研究工作水平》《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搞好调查研究贵在深入》《怎样搞好调查研究》等讲述怎样搞好调查研究的多篇文章。本书内容撰写权威、客观,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推荐参考。
本书由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黄守宏作序,收录了刘应杰同志《关于调查研究问题》《关于讲话文稿起草问题》《同志的文风:文如其人》《我的读书经历与体会》等讲述关于调查研究和文稿起草问题的多篇文章。本书内容贴切,文字功底深厚,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如何写好调研报告的范本。
《胡适的背影》一书,为作者近年新发现、新整理、新考证的胡适史料集。书中征引史料文献,不乏《胡适文集》《胡适选集》《胡适全集》中未载、失载、误载者;以探秘揭秘的记述方式,珍罕难得的史料图文,为读者呈现当年的中国精神导师之真实的风采,有益于重新认识胡适的思想,重新感悟胡适的价值。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国民性”(nationality)也被引入汉语之中,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guó mín xìng)一词。本书聚焦“国民性”这一汉字词语,对该词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以及现状进行了语汇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考察,在厘清“国民性”(nationality)这一概念历史的前提下,具体考察了“国民性”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问题意识和使用状况,并从词源入手,查明了其从英语到日语的概念确立和作为一个词语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如何进入汉语并且转换为延续至今的一个词语乃至思想意识。
1.《美丽的危险》 米歇尔·福柯 1968年秋,米歇尔·福柯与批评家劳德·博纳伏瓦进行了一系列既非采访,亦非对话的特殊对谈。在这场福柯所谓的“新型话语实验”中,他抢先发售,也是专享一次从童年作文的经历出发,剖析自身与写作的关系,阐述言说与写作之间的差异,坦陈从话语跨越到书写的困难,并直言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2.《教师资格会考中的霍布斯》 埃米尔·涂尔干 1895年,霍布斯被纳入法国教师资格会考大纲。“在个人与社会组织、国家和家庭角色割裂的当下,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与他人共生?”这个由霍布斯在《论公民》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在埃米尔·涂尔干的哲学课堂上得到了新发展:他在霍布斯的哲学解释中引入了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论证方法,实现了社会学对哲学这一“至高学科”的逆渗透。 3.《理性与文化》 赛尔日·莫斯科维奇 1993年,社会心
本书主要的目标是拟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期刊进行系统考察的前提下,对近代史学的发展面貌作出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透视出近代史学期刊对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尽量尊重并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文献资料作为根本之研究材料,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 对史料进行梳理从而得出结论。
本书是 比较文学学者陆建德学术随笔。全书收录作者所写论文、书评、序言、读书札记、随笔、讲话稿和纪念文章等20篇,合附录21篇。书名《无界》取“书田无界”之意。作者在书中以广博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世界文学、现代主义、中西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的学界作品进行了评介。内容包括给近年新译引进的的世界文学、世界史著作所作的书评,对国外文学评论新概念的介绍与引入,从西学东渐时期的翻译作品入手谈中西文化交流等。
李永平著的《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丝绸之路通鉴》从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三个方面逐步展开,优选史观和优选区域观念是思考丝绸之路文明交往问题的落脚点。青金石颜料贸易、面条技术、不死药的传说、祆教、等都离不开这条欧亚交通主干线。李白、李贺诗词中的外来风物同样离不开丝绸之路。超越西方本位,丝绸之路是华夏文明很重要的物质和技术通道。
。。。
。。。
《宽容》堪称认识西方文明的 经典,畅销近百年。《宽容(全译插图典藏本)》的作者房龙以历 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记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中“不宽容”的根源,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包容,谴责保守、专制和迫害。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