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 景观 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现代思想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
本书写于本世纪40年代初,当时欧洲正值民族社会主义盛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作为济世良方风靡一时,受到追捧。针对此情形,作者力图系统全面分析论证所谓“计划经济”乃是“伪知识”,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精髓自由主义的“天敌”,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本书是由戴蒙德先生关于人类社会贫富兴衰问题系列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以宏观比较视野、自然实验方法来探究各个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异同,进而总结出人类社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并对现代社会个人和国家的关系、现代国家的危机和风险等问题展开论述,还特别关注中国这一独特而古老、如今又正在崛起的文明,以其独特的解释系统来为中国的发展潜力和方向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不仅展示了戴蒙德作为思想家对理论方法和世界各国历史信手拈来的能力,也展示了他作为老师耐心梳理、循循善诱、引导思考的丰富经验。
女性学先驱上野千鹤子 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写给“解fang后”仍觉迷惘的女性。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qiao”。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 360 °无死角对话,一起解码时代,守护美好,把日子过出仪式感。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与未来谈谈心》之后,栏目此次把更多关注给了年轻人,再推系列读物之《与青春谈谈心》。 变局向纵深演化,选择无处不在,而且愈加紧迫。年轻人心灵新鲜,身段灵活,锚定变化作出改变,纵浪大化总是能得风气之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身上,有生机、有曙光,有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在睡聊这方小天地里,我们看到年轻人努力生活的样子。美好在近处、生活在当下、人生向内求,年轻人的改变一直在发生,这是一种沉潜,一种蓄势,是一种暗自生长的力量。谁能抚平成长的烦恼、满足旺盛的需求、解决掉前进的障碍,谁就能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把
本书对历代名家关于《止学》的多种解读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并将 止 的内涵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做到志有定向、外急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怀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或者学生,乃至为人父母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感悟。
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很好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最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第一版)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第一本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第一版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那么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蜡,我觉得这本书不读也罢。——《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作序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扶霞在这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题,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笔触,生动描写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英美出版后,又陆续译成多国文学发行,被称为西方大学生造反运动的教科书。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精)》对当代工业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景观社会》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翟学伟著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巾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巾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对于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或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以此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导语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欧洲后现代哲学家中的佼佼者,是欧洲近几十年来脱颖而出的、聪明得一塌糊涂的、精心阐释精神分析和文化理论的解说者。 《斜目而视》出色地介绍了辩证的精神分析,展示了有关大众文化的主体性的最新研究,引入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的声音。 内容提要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这本《斜目而视》中,斯拉沃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初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书中从中国社会的固守土地、缺乏流动性、村落的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一直到婚姻关系、团体关系、家国情怀、社会约束、法律与道德,等等,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剥洋葱般层层剥开,直指核心。 读《乡土中国》,会让人有一种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乡土性”的视角。而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视角,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全书体量不大,只有6
本书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和拥有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同于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正是由于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主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一种谬误”,它的译介出版势必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影响。 事实上,哈耶克的“所谓‘极权社会主义’是指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那种‘社会主义’,它与20世纪后半叶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第三世界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它的对立物—欧洲资本主义一样,被韦伯定义为‘理性社会主义’,与‘理性资本主义’构成一对政治范畴。在这样的思想视角下,哈耶克以这本书的副标题—‘社会主义的谬误
《他改变了中国:传》是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力作。 库恩是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也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节目主持人。他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关注着同志,并向同志的亲属、好友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本书。 这本传记介绍了同志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阐述和评价了同志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的10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在着重于国事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人品风格等方方面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传主的风采。 作者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相当的了解,从本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国怀有的友好感情。作为一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 — 1945 )》 (修订版) 作者:李欧梵 著;毛尖 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印次: 201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定价: 60.00 元 印张: 15.625 页码: 500 字数: 358 千 开本: 32 开 ISBN : 978-7-308-16504-4 图书分类: G127.51 装帧方式:精装 【内容简介】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优选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