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立足于在 真理的彼岸世界 (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 人类社会 喻示的道德,在 必然王国 之 从属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 自由王国 之 超越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 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 ,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 共同体 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探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层面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书首先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演变及学科基础进行了阐述,随后依照个体、群体、组织的逻辑框架层层展开。在个体层面,深入剖析了个体的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人格特质与价值观、情绪与情绪劳动、知觉与个体决策以及动机等核心议题,为读者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群体层面,对群体、工作团队、沟通、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来优化群体的行为表现。在组织层面,聚焦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议题,从文化与制度两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组织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稳健发
本书深入剖析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如何从基础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文化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分十讲,系统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型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具身理论等十大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揭示了各理论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局限,并对未来体育研究趋势提供了预测。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读本,本书不仅为体育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体育事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深刻见解,是理解体育多维作用的重要资源。
在本书中,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教授针对“二战”后关于第三世界兴起这一现象的各种主要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本质,由此引出各种有关发展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流派;展示了当代不同的发展理论如何一步步展开研究并深深嵌入现代社会学术传统的过程。本书将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广阔的社会发展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系统地把握各种发展途径、发展议题与发展的主要观点。
本书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文化演进进行比较,从细菌的化石一路叙述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中世纪教的商业模式一路叙述到世界贸易组织,探寻不同文化共有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生物演进导致人类的产生、人类组织的演进导致了文化的产生、文化的演进使地球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脑。 运用博弈论的观点,揭示人类历史的必然命运: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和最终趋向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即“非零和”,进而为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雷蒙·阿隆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根据当今工业社会的现状,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式社会在内的工业社会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平等的减轻,阶级间的流动,社会集团间界线的日益不明确,从而导致工业社会中阶级界定上的困难,以及现代国家的政权的阶级属性的日益模糊,工业社会中的斗争主要的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学术的道路是清贫的,学术的道路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是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风范,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社会学这门外来的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本书收录的都是费老学术上的成功之作,更是使后学者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进而使社会学在中国真正做到了面向大众,为学术推广铺平道路!
学习社会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具有的前瞻性。 这本《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学习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些有关学习社会的理论,既借鉴了国外的,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在我国,提出建设学习社会并进行实践,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虽然目标是宏伟的,可还是刚起步。在当前,就“目标”和“过程”两个方面来说,都需要加强理论的指导。尽管我国现在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各地在发展程度上也很不平衡,故作者赞同各地应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推进。
安妮塔·梵戴克想告诉你,通过零浪费生活,你其实可以收获 多 多时间、 多金钱和 多生命力。 《零浪费生活》是一本能帮助你在不放弃原本生活方式的前提下 减少浪费的 指南。在这三十天零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是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纲领,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契领式的总结,论述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以往的二元方法论,确立了“结构二重性”理论。一方面,社会结构本身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它应当受制于人的活动,另一方面,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结构又是行动得以建立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互联网很精彩,也很嘈杂!新闻不断反转,真相已经淹没在谎言中!沉迷社交网络,我们特别容易受他人影响!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已成为“触屏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变得无处不在。鼠标轻轻一点,我们就坐拥一座巨型图书馆。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就离真相更近。相反,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早已习惯于凡事问搜索引擎,并形成了一种“搜索即相信”的认知模式。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带入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我们的分辨能力与理解力也在日渐衰退。我们清楚地看到,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知识与观念混为一谈,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但我们仍然困于互联网中,无力突围。联网的世界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彼此的观点,但同时也制造了浮躁的气息。因此,本书作者呼吁,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对知识与信息的甄别和理解能力,不仅
本书是国际教育学专家、叙事探究方法论的创始人之一瑾·克兰迪宁的新作。该书阐明了叙事探究所包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观点,解释了叙事探究中经验故事(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强调了叙事探究所包含的关系性伦理,指出了进行叙事探究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辨析了在当今教育研究叙事转向的潮流中,叙事探究所坚持的主张。通过四项叙事探究的实例,以及对这些实例的剖析,该书详细展示和解释了开端于讲述故事、开端于生活故事以及自传性叙事探究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的社会学著作。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化因果分析。韦伯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以理论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通过《市场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基础篇)》,作者向有意钻研统计分析的企业主管、市场营销人员、业务分析师、市场研究从业者、在读学生等群体,奉献了一种极其实用的入门读物。他们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在统计学与市场营销之间,极为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本书是条理最清晰、行文最引人入胜的中文统计学原理入门读物之一。特别把它推荐给已经在运用定量方法解决市场营销和市场研究问题的所有人。从而,本书值得被商学院广泛采用,也值得紧跟潮流、抱负不凡的营销实践者们阅读。本书由郑宗成等著。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有章可循,于杂乱中显现秩序和稳定。这是为什么呢? 围绕这一问题,作者从统计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探寻其中的缘由,发现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奇妙的接合点,以及它们共同的法则。从细菌生长的形态到交通流的运行,从流体相变到政治结盟,从电脑网络到市场交易,等等。莫不于纷繁多样中遵从一致的奇妙规则。 结论或许令人充满遐想,论证的过程却平易生动。作者小心翼翼地择取例证,谨慎地驱遣词句。以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各门类的知识与道理,实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