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立足于在 真理的彼岸世界 (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 人类社会 喻示的道德,在 必然王国 之 从属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 自由王国 之 超越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 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 ,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 共同体 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集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字、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 本卷主要选录郭沫若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论述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探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层面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书首先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演变及学科基础进行了阐述,随后依照个体、群体、组织的逻辑框架层层展开。在个体层面,深入剖析了个体的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人格特质与价值观、情绪与情绪劳动、知觉与个体决策以及动机等核心议题,为读者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群体层面,对群体、工作团队、沟通、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来优化群体的行为表现。在组织层面,聚焦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议题,从文化与制度两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组织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稳健发
本书深入剖析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如何从基础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文化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分十讲,系统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型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具身理论等十大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揭示了各理论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局限,并对未来体育研究趋势提供了预测。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读本,本书不仅为体育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体育事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深刻见解,是理解体育多维作用的重要资源。
《法律社会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到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二卷第九章“支配社会学”的部分内容,原标题为“城市(非正当性的支配)”,以与其他章节所讨论的“正当性的支配”作一对比。现代市民社会是个“公民社会”,它是伴随着城市共同体的出现而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韦伯就是以此来命名并分析城市的“非正当性的支配”是如何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正当性的支配”的。 韦伯挟其浑厚的史学与法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法”的缘起与变化,爬梳于层出不穷的繁杂史实,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 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即法律与“人”的关系。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
本书是是美国 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研究的先驱查尔斯·霍顿·库利的代表作。作者从个体的情感入手,对个体与社会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固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个人,但个人决不能脱离社会,只有这样的人类生活才是真实的。在其理论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应当对情感进行组织和控制。尽管从情感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但作者认为,本质上进步的、亲社会的感情是被组织和约束起来的,以与社会整体生活达到理想的和谐,变异的情感是人们不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即使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共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 历 杰出的民主政治 ,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历史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
随着社会思潮的急剧转向,学术研究向学科交叉融合转向,教育手段向高技术和数字化转型。学科交叉促进新知识的诞生、新观念的形成,让研究走向深化。近年来,文学人类学研究借助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分子人类学、大历史的学科交叉,通过文献和田野推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神话考古、文明探源、认知神话学、文化文本、图像学、故事人类学、文化禳灾等研究领域。??如今, 近代殖民话语体系,走出写文化藩篱,在口头与田野中把握人类叙述的诗性根脉,文学人类学所 的文化和学术转向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研究生培养中,亟需一种体现近30年文学人类学研究成果的读物。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文学人类学教程》的配套出版项目,以“读本”的模式,选入了近30年来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尽力呈现出文学人类学的 问题和前沿动态。
党的 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价值遵循。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命题的丰富内涵、科学精神和深远意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社会发展稳定、团结凝聚人心至关重要,是 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价值基础等方面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时代性、重要性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
通过《市场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基础篇)》,作者向有意钻研统计分析的企业主管、市场营销人员、业务分析师、市场研究从业者、在读学生等群体,奉献了一种极其实用的入门读物。他们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在统计学与市场营销之间,极为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本书是条理最清晰、行文最引人入胜的中文统计学原理入门读物之一。特别把它推荐给已经在运用定量方法解决市场营销和市场研究问题的所有人。从而,本书值得被商学院广泛采用,也值得紧跟潮流、抱负不凡的营销实践者们阅读。本书由郑宗成等著。
20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文化设施的复兴:从艺术中心、剧院、博物馆到影院和公共艺术。全世界的城市都试图改变它们的形象和经济,工业城市已经成为文化之都,即使是古老世界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也创造了新的千年文化区。本书通过历史和当代的分析,考察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和复兴中的作用、文化规划的原因和方式,文化与后工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该书紧密结合文化经济地理、文化艺术政策,分析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典型案例,这是探讨艺术规划以及 艺术政策、文化经济与城市规划之间关系的 本著作。
福尔克马·西古希著的这本《性欲和性行为(一种批判理论的99条断想上下)(精)》一部关于西方性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作者以50年的研究、教学、治疗经验,提供了对当代各种性形态的一种深刻观察。 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从那时到现在,理论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多改变。今天,不仅是我们思维和工作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欲望和爱的内容也改变了。性,已经不再是迷茫和革命的伟大隐喻。如今的媒体和商业化中,这个话题已经被平庸化了。这本书是领域内首次涵括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新性学——因特网、性门户、性冷淡,新性别——变性、性别模糊以及新的表现形式——多元之爱(多重伴侣关系)、恋物癖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 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伟大、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 长)。
村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村落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本书引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传世典籍、衙门档案与民间资料等多种史料,结合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深入讨论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形成、村落的空间构建、村落中的家族、基层组织与村落社会、水利秩序与村落社会等问题。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历史具体呈现了16世纪以来当地从游牧到农耕、从北元到清朝,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社会转变,让我们可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脉络和特定的空间场域中,观察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转型,进而从蒙地的角度探究中国统一多民族 铸成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