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史邑,约为民国初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书法,于魏碑致力尤深。有《楷书千字文》墨迹传世。
《文选学》兴于唐初,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而大盛,有关校勘、注释、评论文选的著作,见于骆鸿凯文选学所著录的就有五十余种,而胡绍煐的《文选笺证》则是其中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文选训诂的书,朱右曾序谓其书“旁搜互考,正伪纠谬”,有功于文选。骆鸿凯誉其书“即文字声音以通诂训,旁推侧证,前此选学诸家所未有也”。足见是书深得前修后贤的重视,在文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章炳麟(公元一八六八年——一九三六年)浙江余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清末从事革命,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早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以发表革命文章,被清廷逮捕入狱。后主编《民报》、《大共和日报》。晚年于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习为业。章氏博通经史、语言文字学,为一代儒宗、国学大师。善书法,尤精籀、篆,古朴浑厚,劲健绝伦。因对金石学造诣深厚,书写篆文,均有典章渊源可寻。著作宏富,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郑孝胥(公元一八六0年——一九三八年)福建闽侯人。字太夷,号苏戡、海藏。清光绪八年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一九三年任为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伪职,声威大减。一九三五年下野。工书法,尤精楷书,字体苍劲朴茂,书风清刚舒畅,突破前人窠臼。亦能诗,有《海藏楼诗集》。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坎坷人竹。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文化界、教界没有人不知道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和书法作品如同他洁如霜雪的人格,早已家喻户晓。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讲求『文以载道』、『文如其一』、『字如其人』,崇尚人品和书画作品的同一性,认为『人品高,则书画作品所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