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孝道、重报观念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过哪些情结、迷信和崇拜心理与行为? 中国人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塑造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下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六个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类型、表征、成因等,揭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阅读此书,人们将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获得新的理解。
本书以有宋一代经典的编纂、流播为起点,选择一些前人关注不够或疑点仍多而又比较重要的典籍文献,进行专题研究,既将其置于一个较宽广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又力图从中揭示出文献编纂、整理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或在宋代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宋代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及其在古代文献文化 的贡献。主要包括:宋初四大书的编纂与宋代文化发展的承先启后;宋代经学典籍的编纂与宋学的形成;宋代《大藏经》的刊刻与流传;宋代目录学著作的修纂与文献文化的保存;宋代道教文献的编纂与三教的融合;南宋的刻书业与文学流派;宋人对唐代文献的整理与承传;吕祖谦在中国文献文化 的地位。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痕,以昆仑山为核心的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和中华文明的早期曙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自20世纪起,众多学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田野调查法、 四重证据法 等,进行了孜孜以求的研究。因昆仑山主脉在青海、黄河源头在青海,加之历史上对青海昆仑西王母的笃信,青海学界对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尤为关注, 昆仑文化 成为青海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将百余年来研究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精选汇集一册,在体例与内容上,具体分为 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典籍文献与昆仑文化 河源昆仑与昆仑文化 神话人物与昆仑文化 昆仑地望与昆仑文化 和 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文化中心 )原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2015年,文化中心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专业化智库之一。2003年,为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化中心创办内刊《文化政策调研》,发表了大量研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参考国外文化政策的得失、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思路的文章。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政策调研》成果的选编,展现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政策咨询方面的重要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 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一谈到翻译人们不禁会想到两个怪圈:一是翻译无理论。许多翻译名家毕生从事翻译工作却否认自己的翻译活动有理论做指导,并认为翻译研究不过是“不断制造空洞的理论”,或热衷于引进新的术语,导致“术语的泛滥和思想的贫乏”,缺乏对翻译实践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和理论研究。翻译无论是作为知识、技能还是艺术似乎都无法传授,翻译名家一生的心血或经验的积累似乎只能随翻译家百年之后荡然无存,无法为后世借鉴,让后人受益,这显然违反事实,违反科学。这种观念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便是第二个怪圈:翻译理论引进的匮乏。从古到今,我们译介了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海明威、萨特、德里达、马克思、恩格斯等浩若烟海的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艺术、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著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世界不同文化的友好交
在 ,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已成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共识,述行理论有效解释了身份主体在权力话语的统治下如何形成与维持,又探讨了身份主体自我赋权的可能。本书系统梳理了述行理论的谱系及文化身份的述行建构,勾勒出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化身份研究的演变路径,辨析了文化身份在权力话语框架中的能动建构。一方面,在学理层面揭示文化身份的述行建构;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反思文化身份合法性的悖论,以之反观中国当下的文化身份理论及实践。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2014),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20世纪中期创办《大学与左派评论》,为英国 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60年代中期加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担任该机构主任,在文化研究领域有多方面的建树。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辑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论文、访谈等三十多篇,并按主题划分为七个单元,涉及阶级与文化、文化研究的系谱、意识形态与表征、媒介与传播、通俗文化、种族与身份、流散与后殖民、 化与世界主义等多个话题。
我们会去博物馆做什么呢? 漫步、看展、徜徉、沉思、约会、喝咖啡,接近艺术,寻找灵感,买有用且好看的东西? 博物馆就像万花筒,是一个会随着我们的行为动线展现出不同关系图景的奇妙场域。在那里,我们与浩瀚的人类文明共处,感知博雅与世俗的交锋相融,见证其从精英文化艺术殿堂转化为实用公共美育空间,赋予我们更趋平等的审美权力,并最终与大众世俗审美日常相勾连的全部历程。 如今,对“不会搞传播的博物馆馆长不是好店长”“不去博物馆喝咖啡的看展者不是好买家”“不开艺术鉴赏课的博物馆不是好'戏精’”这样组合形式不同寻常的流行语,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从高高在上到平易近人,从诗性的博物复活到多元的艺术衍创,改变的不只是博物馆和艺术品,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这奇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2014),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20世纪中期创办《大学与左派评论》,为英国 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60年代中期加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担任该机构主任,在文化研究领域有多方面的建树。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辑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论文、访谈等三十多篇,并按主题划分为七个单元,涉及阶级与文化、文化研究的系谱、意识形态与表征、媒介与传播、通俗文化、种族与身份、流散与后殖民、 化与世界主义等多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