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种木本植物,诞生在中国西南古老的亚热带与热带原始森林,被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中华先民发现,从此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历史,演进为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符号 蕴藏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基因和密码的精神饮料。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旭烽老师最新茶学普及读本。 从茶叶的发现、发展、历史传承,以及茶文化中的人文教化、艺术衍生等角度,带你了解这一片神奇的树叶,大自然恩赐于全人类的文明瑰宝 茶。
《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重磅推荐: 《生活十讲》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独创的 气球理论 ,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本书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遥相呼应。它细解故宫所收藏的宋徽宗书画作品《闰中秋月诗帖》《夏日诗帖》《听琴图》《祥龙石图》等,回溯宋徽宗一生的经历和与之相关联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剖析了北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密码,形成一部艺术与历史、人物与事件经纬交错的作品。它有文化随笔的韵味,也有对历史教训的深沉思考,收入大量书画名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 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对其各种角度的解读也屡见不鲜。《西游妖物志》共30章,聚焦 《西游记》中的动物视角 ,按照 动物妖精 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出场顺序,细致考证了各类菩萨、取经团队成员、取经路上制造出八十一难的各类魔怪的身世演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动物原型。充满趣味横生的观点交融与文化混搭。 在书中,人神魔,佛道儒,民俗文化、动物科普 虚 实 两个世界穿插且互为印证;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层叠嵌套、抟土重塑 对比历史版本如元杂剧,分析故事转移、嫁接、人物重塑等演变,一窥吴承恩《西游记》的形成过程。 作者文思活跃,文笔跳脱,用另类视角品读西游,带来一番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书评人、作家绿茶走访27位中国当代文化名家,围绕读书与藏书展开了深度对谈。在书房这一富于智识的精神空间中,书房主人畅叙个人阅读经历,阐说读书观与藏书观。在内容选择极为分散的今天,书对我们意义何在?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得到某种解答。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多米尼克 洛罗旅居日本期间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禅宗,缀以哲人隽语,洛罗详述了回归简单生活的方法。自2005年出版以来,本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畅销海内外,此次出版为全新中文译本。
《茶味初见(茶汤中的二十四节气 珍藏版)》: 该书是关于饮茶与二十四节气的作品。谨遵四时之序,以春为始,以冬为终。自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篇,写至大寒;从早春的茶芽脱壳,写到寒冬里茶树的花果相遇;立体呈现着不同节气里茶山的独特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中,在各异的物候里,在四时的光影里,应该怎样顺时应季地去健康喝茶。 《茶席窥美(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 珍藏版)》: 该书为 静清和作品 系列第二册。作者在系统研究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历代茶席设计、茶空间设计、茶道美学、传统插花、茶具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视觉极简原理,把陆羽提出的 茶性俭 作为茶席美学与设计的原则,详细客观地把茶席密码层层解密,文图结合,让大家一读就会,方便茶文化爱好者的自学和参考。 《茶路无尽(茶之
书架上的书是堆叠的沙袋,用以抵御遗忘的洪流。 书签、藏书票、书籍装帧;二手书、私人藏书、特装书、被遗弃的书;图书馆、书店、书展、读书俱乐部 作为一件物品出现时,书远不仅是承载内容这么简单。我们与书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从古老的莎草纸到如今的电子阅读器,从书的纸张、气味到书承载的记忆与情感,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资深书虫汤姆 摩尔讲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时至今日,书籍依然有能力改变我们的生活。
人终究无法在这个世间过得小心翼翼,因为总有一种召唤在不远的前方,它让人不得清宁,也无法停留。我是王阳明,我从江南一个叫作余姚的县城出发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倏忽千里,时间深处弥漫着美丽的伤感。我就这样开始了一生的致良知之旅:少年时的天马行空,边关历险;青年时的困惑纠结,溺于佛道;从中年到晚年的百死千难与知行合一,波澜壮阔中的孤寂,轰轰烈烈中的脆弱,悲喜交集中的坚守,生命一度绚烂至极,然皆归于平静。 我奔走了一辈子,从一个讲堂到另一个讲堂,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在1529年1月9日的那个早晨,油尽灯枯的我终于无需奔走,也无话可说,留在这个世上的一切都将任由后人评说,在心爱的弟子周积面前说出: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然后溘然而逝
作者通过大量阅读,从史书、笔记、诗文以及绘画、器物中梳理、考辨,铺陈出一幅幅烟火漫卷的古味图景,以微观视角,打捞掩埋在历史烟尘里的日常生活,勾勒出三千年来那些 食客老饕 的饮居背影。 本书遵循历史事实,考辨文化本源,涉猎人物既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又有文人墨客、世外名士;有酒僧仙道、云端神人,也有江湖侠客、市井小民等。富丽庙堂,烟雨红尘,三教九流,不一而足。 饮食中的官与民,朝与野,进与退,高与远,情与恨,恩与怨,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切随着万物兴歇,统统化解于 一箪一瓢一饮一啄 的烟火日常之中
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 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常说,我只是故宫的 看门人 。本书以*人称讲述了 网红院长 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 活起来 的博物馆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作者的文物观、文化观。
中华文明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宗教?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宇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钱选、石涛、倪瓒、八大、马远、陈洪绶、夏圭、法常等画家及其画作的介绍,将这些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读来颇令人感怀。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