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专著。梳理、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家”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贤留下来的家风、家教、家训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营养而仿效之,无疑是推动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出版社拟共同策划推出的“名家谈中华家文化”书系(暂定名),致力于向广大家庭普及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书是本书系的开篇之作。本书优选的亮点是蒙曼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读,让广大家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
本书包括了:《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下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套装共2册)》正是立基于上述内容而展开论证和阐述的。除此之外,书中还分析了现代新儒家的几个案例,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构建发微阐义,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未来形态进行预测、解读。 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苦旅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千年之问必须回答:近代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什么唯有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艺压群芳以至终取儒学而代之呢?无疑,这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学理渊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中可以窥其豹斑,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和学脉追问中更能引发人深省。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对中医的否定性态度,往往并不是经过精密的价值批判而得出否定结论,而是站在时间的立场上,首先把传统划入“旧文化”的行列,然后再做出一系列为否定而否定的论证。余云岫所倡导的“医学革命”,实际上与20世纪那林林总总的“文学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是一脉相承的。 在阴谋的水面,我们不知道那水下的狰狞,这是文化智能退化的表现。所以在竞争面临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麻木不仁。 那么,就从这里开始,看看一个资本的阴谋吧…… 新中国开国之初,在本可以跳出资本阴谋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认识却滞后了。由此我们应该检讨的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智能受到了如此深重的蒙蔽?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敌人在蒙蔽我们。我们的敌人,恰恰来自我们的内心——那个被遥远的资本阴谋蒙蔽了的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与衣。仓廪实而知礼节,植物的驯化直接推动了人类身体与智力的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植物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力量,导致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也无数次引发战争,让人类陷入经年的兵火;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世界格局的形成,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它同时寄托着情思,是人类某种情感的象征,无数的传说故事因它而起。 植物连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了解一颗土豆的全球之旅;看从古希腊神话中走出的“金苹果”如何跌落到现实的盘中;通过《玫瑰圣经》去认识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典玫瑰;探寻葫芦在不同民族中的原始崇拜…… 全书贯穿128幅插图,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录与历史演绎,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生动的植物穿越之旅。
本书主要是针对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兴趣,所以可以轻易忽略人类在新兴科学的发展中的社会学角色。人际关系固然在人性形成中是重之又重的,但唯有把个体置于社会综合结构中时才可以被理解。不考虑这个结合结构,在文化上理解或者定义个体,将其归因于权利和义务是不可能的。反之,任何社会综合结构都是其自身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它的诸多特征只有在将文化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时方可被理解。在三门学科的同盟中,社会学和其他两门中的任何一门一样,在三者协作中所得到的益处与重要的贡献是一致的。 本书的绝大部分是致力于尝试界定最常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在多数规则中,我试图采用民主原则,将对那些意思的界定和解释建立在被普遍认可和忽视得最少的使用上。这样的解释让在一门学科接受训练的人能理解另外一个学科里的人所谈论的一切
海外留学生论坛上点击率与争鸣度的幽默小说。中国留美族群网上球偶的“轻冷喜剧”! 是的,我们计算实力,计算长相,计算金钱,计算各种条件 --- 那么,爱呢?
《乳房的历史》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本世纪邓晓芒老师所发表的有关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文章,分为六大板块。 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展示了21世纪中国文化问题的全面格局以及后面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部分“新批判在行动”收入了七篇论战型的文章。中国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许多问题只有越辩才能越明,只有理论上辩明了才可能不迷失方向,至少,依据事实和逻辑所进行的辩论有助于破除迷信,不再被一些长期似是而非的命题所忽悠。这是邓老师所提出的“新批判主义”的基本工作,也是一个公民社会达成社会共识的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是“文学和美学的建构”,这一部分将作者的美学和文学观作了深层次的阐发。 第四部分是“中西文化的反思”,着重于清理在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错位。 第五部分“文学批评
本书源自于丁东、谢泳两位学者四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全书采有对话方式,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行文酣畅淋漓,常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令人拍案叫绝。不家老村的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文艺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代表性的学术普及读物。《文艺常谈》主要汇集了他对诗歌、文学和语文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经典常谈》则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书将《文艺常谈》和《经典常谈》辑为一册,以让读者更全面了解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经典方面的见解与体悟。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实为文艺理论和国学知识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丹青余韵》是陈岩在从事书画艺术工作期间,与黄永玉、李可染、赵少昂、黄胄、刘继卣、程十发、启功、关良、周昌谷、黄苗子、何家英等三十六位当代书画大师往来的信札,与陈岩先生书信往来的艺术家大都已经作古。这些信札或用毛笔书写,或用钢笔、圆珠笔书写,在今天看来都为艺术珍品。 《丹青余韵》中的信札既有关于陈岩与众位书画家的业务往来,也有关于艺术家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从这些信札里能看到几十年来书画界的发展与变化,也能领略到诸位书画名家在生活与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心路历程。
闽南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独特历史、地理诸因素的作用,闽南既传承了中原民间信仰的传统,同时又带有鲜明的闽南地方特征。闽南移民在向外迁徙的过程中,又把闽南民间信仰广泛传播到台湾和南洋各地。闽南民间信仰在影响台湾民间信仰的同时,充当了在台湾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桥梁。本书按类型将闽南民间信仰分成自然山川、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等八大类,在全面反映闽南民间信仰概貌的基础上,又从中选择拥有代表性的宫庙和最有闽南特色、有专庙奉祀的神祗着重予以介绍,力图从民间信仰的视野体现闽南与台湾之间深远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本书研究清代康熙时期我国科学思想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在清代康熙时期,有较多的西方传教士在清室宫廷服务,编纂了大型历算著作《律历渊源》等,但当时科学是皇权的工具,满足于颁历授时、预测天象的实用需求,并非以追求创新为目的;“御制”历算著作长期深锁宫中,没有及时传播;康熙晚年提倡“西学中源”说,则导致复古思潮的兴起。这些科学活动没有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作者总结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引起读者的深思。
《中国文化现场》是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在《中国文化现场》一书中,通过张英对名人的采访,你会发现,陈道明、冯小刚、葛优等人的故事,的确很激励人。张英的提问,如此犀利又如此坦率。在他的逼问下,一个个名人被迫撕下伪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原来,在盛名与辉煌之下,他们成功的过程竟也如此琐碎和庸常。这一点,会给我们日常的坚持增添一份信心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