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是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是集我国服饰工艺、美学之艺术大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
Though the main hall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only a little over 30 meters high, it was once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The only hill in the capital city was mini-made especially- to act as a backdrop for the Imperial City.
本书对于古籍文献所载伏羲、神农的史迹,结合近三十年中国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古史所记伏羲的事迹皆属实有,揭示伏羲先天太极图蕴藏的科学奥秘,认为华胥之国是中华民族称号的最早来源,并列出中国上古史蓝图及其相应遗址和出土文物对照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具体起止年限,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不同贡献。
《士与中国文化》是文史哲学生的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士与中国文化》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士与中国文化》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现代人往往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虎文化圈”中。早在史前石器时代,中国便有以各种动物做图腾标志的部族,其中包括虎图腾部族。在漫长的时间中,部族进行迁移、冲突与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虎龙合一的新文化。河南濮阳出土、兼具虎龙图形的古墓葬,见证了这段距今约六千年的远古历史。虎与龙的崇拜并行不衰,直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正式成为君王权力的象征。此后,“龙显于天,虎隐于地”;在龙文化高张的权势下,虎悄然遁隐入民间,成为平民大众的保护神并化身千万、继续流传。 中国人历来尊重生命、爱惜孩子,于是,走入民间的老虎俨然成了庇佑儿童的神明。千百年来,老虎造型经无数母亲的巧手制作成虎头帽、虎围涎、虎肚兜、虎手套、虎鞋……将孩子从头到脚用“老虎”保护起来。如此的中国孩子,怎能不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是沙森代表作的修订版本。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本书是将书仪与对中古礼仪的研究合为一体,以前者充实后者;并力争不拘一格,打破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史的界限,从诸方面探索书仪的礼书内涵,故内容方式均与传统研究三《礼》、五礼有不同。本书的写作具体分为两部分:上编《书仪编》,以敦煌类书仪为主要对象,探讨各类书仪产生的源流、性质、内容结构演变、制作方式,及受唐社会政治的影响及相互承传关系。下编《礼仪编》,掇拾、排比、勾勒书仪的礼仪内容,结合敦煌文献和传世史料,对书仪涉及的礼仪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和定位。
本书概述了从太平天国革命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即1851-1930八十年间,中国妇女解放思想、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向,如妇女解放先觉从踏着父兄的思想足迹言说到女界真正独立,现代女性文学母体雏形的“横空出世”与最终确立等等,将这些空前的东西连缀起来,便使得这八十年间中国妇女解放思想与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见。读者对象:供高校社会学系师生及社会学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本书是一部有关隧道与地铁的专题邮票图书。书中收录的邮票来自于80个国家与地区的邮品达400余种,除每幅邮品有中英文对照外,还有专门论述文字近5万,共分为一“隧道”、二“地铁”、三“其他地下工程”等三篇计十二章,并备有各国(或地区)的本专题邮品索引、各大城市地铁专题邮品索引。“隧道”主要按用途分章,而“地铁”则按标志、线路与施工、列车与运行、地铁车站、建筑与装饰、地铁人物与会议分章。本书彩色精印,其外壳包装别具一格,很有心意。
看他们在书海行走,有说不尽的羡慕。于是,进一步想看他们如何走?走出若何结果,这便是这本小书产生的来由。原来,他们是怀着享受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愉快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求真理的心情走,他们是怀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情走。他们走得自在,他们走得坦然,他们走得快乐,他们走得有趣,他们走得平静,他们走得深沉。充满激情,充满探索。从自我走向辽阔,有曲折,但宽广。我想深切探寻他们的行踪,看那足迹所向。我瞧见了,但不准,只是滑过,且很苦。难得的是我发现尽管各人所走路线不尽相同,那足迹,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有正有偏,有前有后,但总是朝着一个明媚的方向前进着。我为他们欢跃。 这里所选只有31位,原本计划50位,且人名已深藏于心,只是资料难觅,只好待后再续。李长之常说:“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我也只好如
在巨人的背后,绵亘着一道什么样的历史与精神的地平线?“毛泽东现象”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意识起源? 古今中外纷繁驳杂的思想资源,开阔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理路。早期大力倡导精神上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五四运动后则从个体自觉延伸到了群体联合和民主自治,激情主张“民众大联合”和建立“湖南共和国”,他的思想探索显得蹒跚而又坚毅。总体上说,青年毛泽东思想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世界和人生的“大本大源”,就是支配历史前进和人生进步的根本规律。而晚年,他宏大的思想愈走愈狭,金字塔尖上威严屹立的只剩下一个无限但却孤独的自我,并以此虚构或取代了整个民族和国家,走上了一条非理性的迷途,深深地陷入了政治哲学思考的悲剧循环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悲剧中,他导演了气壮山河的历史喜剧;在社会主义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