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中国人的规矩》由刘一达著
阉割美国太不幽默了,让我们它。对美国,我们不是“治疗”,我们是“治疗”。是用使美国的方法,治疗美国“强阳不倒”的绝症。美国的绝症很邪门儿,它得了“政治上的强阳不倒”,世界和它自己。美国曾经安分过、曾经有钱过,但是今天它变了,它变得鸭霸四海、狂吃八方,债台高筑之下,它的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四角一分是借来的;它的人民呢,一美元当十美元大花特花、虚掷浪费。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金总数,比在美国本土还多得多,这就是说,美国在用印钞机吃世界,一张百元美钞的印刷费只要两分钱,一张张印出来,全世界都被它偷吃了。 美国变了,美国是他国的、是人类的噩梦、是世界的狰狞。美国动用排山倒海的软实力载歌载舞,在欢乐中使我们向往它,淡化它的恶形恶状。我们曾经向往过,但是,我们必须觉悟了。我们用这本书,
本书撷取一代文宗鲁迅与胡适的人生片段,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讲述他们的读书、求学、工作、日常生活,乃至情感及文字生涯,作者追随大师的脚步,选取鲁迅在绍兴、北京、日本,胡适在美国的漂泊经历,身临其境,细致入微地探究其内心世界,展现二者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却是一样的人间情怀,均在刹那尘世留下了永恒的思想光华。
一位德国哲学家穿越半个中国,他会如何看待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社会;在旅途中,他如何结识清廷的遗老遗少,与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大儒沈曾植产生深刻的友谊;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本书不仅影响当时欧美人士之亚洲文化观,也影响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中西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书。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作家胡展奋的个人随笔集,包括时事评论,趣事闲谈和食色养生。他的文章带有记者职业赋予的特质:敏捷,敏锐,善于从常态中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令人叹服,其思维路径让人有匪夷所思之叹。一桩貌似寻常的事情,经他琢磨,便生出别样的意味来。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被他信手拈来,即成佳酿。文章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性之味,吸引人必欲读完而罢休——因为往往会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似在情理之外,其实就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丰沛决定了其文字柔韧的质地,洒脱的勇气又使文字充满正义感和力量。
朱自清所著的《经典常谈(精)/大家小书》基本上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将说文解字、 、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 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 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 。
阉割美国太不幽默了,让我们它。对美国,我们不是“治疗”,我们是“治疗”。是用使美国的方法,治疗美国“强阳不倒”的绝症。美国的绝症很邪门儿,它得了“政治上的强阳不倒”,世界和它自己。美国曾经安分过、曾经有钱过,但是今天它变了,它变得鸭霸四海、狂吃八方,债台高筑之下,它的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四角一分是借来的;它的人民呢,一美元当十美元大花特花、虚掷浪费。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金总数,比在美国本土还多得多,这就是说,美国在用印钞机吃世界,一张百元美钞的印刷费只要两分钱,一张张印出来,全世界都被它偷吃了。 美国变了,美国是他国的、是人类的噩梦、是世界的狰狞。美国动用排山倒海的软实力载歌载舞,在欢乐中使我们向往它,淡化它的恶形恶状。我们曾经向往过,但是,我们必须觉悟了。我们用这本书,
许嘉璐著的这本《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和交通作了介绍,通过讲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构了历史的氛围和图景。
《康有为思想研究》是萧公权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学术巨著,原为英文撰写,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学术期刊,后再汇集成书,补写家世与生平两篇以及教育改革一章,分为四编。今由汪荣祖译成中文,列入萧公权全集第七册。 萧先生深入研究康有为,文长四十余万言,缘起于大批康氏未刊稿的出现。资料既备,萧先生以其精湛的哲学素养来治思想史,自如探囊取物,而且源源不绝。这批康氏未刊稿微卷即由萧先生赠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而流传台湾的。 萧先生以“平心”阅读康有为的未刊稿之后,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巨子,有新的理解与论断。当英文原著出版后,有些读者认为作者于康虽有批评,然大体而言过于同情康氏,甚至有左袒之嫌。此种观点多少受到民国以后革命史观的影响。事实上,萧先生本人早年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有
本书主要是针对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兴趣,所以可以轻易忽略人类在新兴科学的发展中的社会学角色。人际关系固然在人性形成中是重之又重的,但唯有把个体置于社会综合结构中时才可以被理解。不考虑这个结合结构,在文化上理解或者定义个体,将其归因于权利和义务是不可能的。反之,任何社会综合结构都是其自身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它的诸多特征只有在将文化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时方可被理解。在三门学科的同盟中,社会学和其他两门中的任何一门一样,在三者协作中所得到的益处与重要的贡献是一致的。 本书的绝大部分是致力于尝试界定最常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在多数规则中,我试图采用民主原则,将对那些意思的界定和解释建立在被普遍认可和忽视得最少的使用上。这样的解释让在一门学科接受训练的人能理解另外一个学科里的人所谈论的一切
正义到底是某些具体的目标,还是某种抽象的准则? 我们是否可以达到的正义?如果不可能的话,是否至少可以将之清晰地描述出来? 正义究竟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一时一地的?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 这些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深深的困扰着杰出的才智人士们,直至如今。从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到现当代西方世界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喋喋不休,对正义的困惑就像圣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困惑:“如果没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乳房的历史》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
本书以编年为序,内容斑斓广泛,就中既有作者对艺术(音乐、绘画、戏剧、小说、现代艺术装置等)的独到思考和剖析,亦有对所历诸国街巷风景、人情言语的漫笔素描,捕捉点点富有启示性的灵感时刻,浸染了在人生历程中的种种心绪幻化和生命体认,展露出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率真性情。作者在国外从事艺术创作多年,从文字中可窥见其敏锐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多元文化处境下的创作指向。 本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各择以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极见作者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