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鼓浪屿是一个著名侨乡,人杰地灵。鼓浪屿的华侨功高德劭,令人敬佩。他们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不懈奋斗,勇于献身。从辛亥革命开始,鼓浪屿华侨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站在斗争的前列。在鼓浪屿这个小岛上,策划过福建的辛亥起义,诞生过“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筹备成立过孙中山先生创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推动着福建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我的父亲庄希泉、母亲余佩皋当年就参加并担任国共合作的省党部执行委员,与众多鼓浪屿华侨先辈们共同英勇奋斗。庄希泉还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于1925年和1934年两次被日帝逮捕,关押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地下监狱,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爱国抗日的仁人志士也曾被关押在此。许多鼓浪屿出去的华侨及其子女,都义无反顾地
陈绶祥著的《二阶文明》为“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第三种,由文化学者、艺术史家陈绶祥先生所著,内容与国画有关,旨在唤醒对国画的思考和学习。“二阶文明”是作者在对比了“肉食民族”和“素食民族”的不同之后,对中华 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作者首先从汉字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词如“文”“化”“感”“受”“识”等的基本含义和范畴。接着作者又详细解读了“文明”“文化”从本质上完成发展与转变的原因。为了 进一步论述文化发展时期人类语言的变化,作者还列举了西方“达达主义”的文化背景,借之与中国“牙牙学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展示了中华民族汉语的发展过程和语言特征。之后,作者还从 农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传统造字法以及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引用了先秦名家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二阶文
陈绶祥著的《 农业文明》一书,是文化学者陈绶祥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录。该书从中国农业文明的诞生出发,结合耕种方式的演变、农业工具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文字的诞生等,引申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征。这里的“ ”,是指 初、 源起、 本质的文化状态,也就是农业的原始状态。中国的“ 农业文明”,即靠种子繁殖的农业,区别于西方的狩猎、畜牧业。因而作者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从根本上就有所不同。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总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如中国人平和的交往方式与人性特征;讲求“仁义”,注重修身与劳心的统一等,都可在农业文明中追本溯源。可以说,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往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 终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物常识》内容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 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文物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并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见和思考,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 的一项空白。此书是了解中国文物常识 的一部巨作。
本书以石湾窑的历史、文化与图像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陶瓷文化作深层研究,系统地记述石湾窑的发展历史,介绍窑口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外销传统,以及石湾窑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征。书中在记述陶瓷技法的同时,还记录了石湾窑的传统陶瓷工具、俗语名称,包括文献有记载可考的陶瓷工匠(或称陶塑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具有相当的文献参考价值。《石湾窑研究》试图说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手工艺文化正在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在帮助我们建构着当代佛山社会,还在帮助我们看清通往未来佛山的社会发展之路。
“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为切入口,以诗意纯净的语言,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 1906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43弹《知日?一起看大河剧吧!》特集! 日本的大河剧自1963年诞生之初,便着眼于以“人”的角度来展现广阔的历史。 *大河剧的由来,历年大河剧一览,大河剧的主人公,带你了解大河剧讲述的“人”与历史; *NHK大河剧的制作团队与协作过程,为你揭秘大河剧从选题、编剧到播出、宣传的全过程; *军事考证、历史考证、服装考证……考证的立足点,就是为大家打开历史兴趣的大门; *音乐人服部隆之:古典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础;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43弹《知日?一起看大河剧吧!》特集! 日本的大河剧自1963年诞生之初,便着眼于以“人”的角度来展现广阔的历史。 *大河剧的由来,历年大河剧一览,大河剧的主人公,带你了解大河
天干地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天文学、民俗学等方面,绵延三千多年,至今在我国民间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说天干地支》系统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与发展,详细阐发了天干地支与古代历法、天文学、阴阳五行学说、民俗学以及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与天干地支有关的趣闻轶事,附有1951-2080年阴阳干支简历,适合从事古籍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以及对天干地支历法知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家风是基本、靠谱的家庭教育。重视小家建设,宣扬良好家风,孩子成长,是每对父母都应放在首位的课题。家庭的风气很不容易形成,所以一旦形成,我们就要让它长长久久。 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而的理解。本书中,曾教授依托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家庭教育中的诸如孝道、婚恋、金钱、祖先,甚至生死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说理通透,直达人心。曾教授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若每个人都能维护好、传承好自己的家风,则世界无为而治,人间万象泰和。 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传统家风重新复兴,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中国味道。
著作精选中国著名工坊专家许道军十五堂创意写作课程,涵盖故事、小说、影视、非虚构、自由诗与创意文案六种基本文体,从原理、技巧和工坊活动三个方面,全程复盘创意写作课堂真实概貌,回答“创意写作如何教”和“创意写作如何学”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