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本书是当代 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 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 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 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文学通史”是第壹套真正意义上的西语文学通史,且不限于西语,盖因它起自西班牙作为相对独立的王国——西哥特,迄今为止,延绵一千五百余年,横跨欧美两个大陆,涉国二十,外加古代玛雅、印卡和阿兹台卡文明之遗产。通史凡五卷,由《西班牙文学:中古时期》《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西班牙文学:近现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古典时期》《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近现代》构成。《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近现代》展示近二十个西语美洲独立国家的文学从步履蹒跚、筚路蓝缕到繁荣昌盛,及至轰然“爆炸”的艰难历程。独立革命后,百废待兴的新生国家并未顺利进入发展轨道,文明与野蛮、民主与寡头的斗争从未停息。而后,印第安文学,尤其是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再发现催化了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崭新的肌理,激活了西班牙语美洲
本书以中华法系司法案例为专题,从司法案例角度展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审判全貌,旨在进一步促进案例法学的研究。本书精选20篇案例研究,分别从裁判方法和司法原则、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互动、习惯法和诉讼程序三方面加以论述,由主编撰写导读对中国古代案例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并有中华法系司法案例研究的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本书叙明明代刻书进一步精致化、艺术化,使得刻书成为文化产业。继而,作者从明代书籍生产史切入,讨论自明代嘉靖、万历图书生产兴盛伊始即伴随着的对当代图书生产的自省和批判,探讨明代图书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联。主要内容包括:建阳书坊在嘉靖前帝国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意义;从帝国藏书、刻书优势地位的丧失看毛晋刻书的意义;从《宝颜堂秘笈》的刊刻看明代图书生产中的主编角色;文书与政治争斗;从万历年间朝鲜诗的编刻看明代图书生产方式和文化功能;明代的唐诗刊刻及其文化意义。
这本指南 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 性领域,其中由 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 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 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和“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一系列新
。。。
《中原楚文化研究》原为《楚学文库》丛书之一,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为《荆楚文库》2017年备选书目之一。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此书正是抓住这一点,采用古史传说、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考证和剖析中原楚文化,寻找中原楚文化在历史与考古现实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此书从中原地区远古文化入手,对楚文化的历史渊源、楚人立国与建都、西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灭中原诸国与文化、东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国东徙及其文化的衰颓、中原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地探讨,总结概括了多年来对中原楚文化的研究成果, 有作者独到、深刻的真知灼见。 《楚文化的东渐》是《荆楚文库·研究编》2017年备选书目,1995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以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界存关于二程理学异同问题的争论,对二程道学的学术倾向和精神方向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不同意将二程理学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指出二程道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批判佛老重新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不过是,程颢基于对“天理”(心性本体)的“体贴”(证悟),对道学做了整全性的描述,程颐则在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等各方面对程颢思想作了展开与发挥,二者没有根本的不同,也不是引发两个互相对立的思想系统的根源,而是开启了一个创建圆教形态的思想运动。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秦镜文化研究》是一部聚焦秦镜文化的研究性图录。全书分为专题研究、附表和图版三部分。专题研究部分,主要从秦镜的色泽研究、钮式研究、缘式研究、涡云纹研究、菱雷纹研究、谷穗纹研究、奇异龙纹研究、凤鸟纹、数学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图版部分收录了二百余件秦镜,彩色印制,极具参考价值。
《民间文献与地域中国研究》主要收录了《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清代湖北育婴事业的时空分析》,《论明清时代徽州的典与当》,《晚清至民国徽州小农的生产与生活——对5本婺源县排日账的分析》等26篇文章,供社会史学者参考。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
《中国文明的本质》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卷三中,作者以“连续性文明”为视点关照从英雄时代(酋邦时代)开始到战国时代结束的先秦封建社会。摒弃西方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从自身历史出发,深入思考中国夏商周三代从封建走向帝国的全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在这本书中,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用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寻找地球上很后未经污染的原始人性之美,为“他们”的存在留下很后的影像记录。 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自然与人性中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类如何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比如人与人之间发自天性的爱与真诚,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理解……所以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书中包含300多张珍贵的高清摄影图片,是作者历时30个月、走遍世界上遥远而鲜为人知的角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与当地的原住民沟通,从而完成的作品。这是一件全世界少见的壮举,也是一件属于吉米·纳尔逊个人生命中的“小事”——要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就从脚下的步做起,这是他选择的路,你也可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