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绶祥著的《二阶文明》为“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第三种,由文化学者、艺术史家陈绶祥先生所著,内容与国画有关,旨在唤醒对国画的思考和学习。“二阶文明”是作者在对比了“肉食民族”和“素食民族”的不同之后,对中华 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作者首先从汉字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词如“文”“化”“感”“受”“识”等的基本含义和范畴。接着作者又详细解读了“文明”“文化”从本质上完成发展与转变的原因。为了 进一步论述文化发展时期人类语言的变化,作者还列举了西方“达达主义”的文化背景,借之与中国“牙牙学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展示了中华民族汉语的发展过程和语言特征。之后,作者还从 农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传统造字法以及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引用了先秦名家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二阶文
陈绶祥著的《 农业文明》一书,是文化学者陈绶祥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录。该书从中国农业文明的诞生出发,结合耕种方式的演变、农业工具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文字的诞生等,引申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征。这里的“ ”,是指 初、 源起、 本质的文化状态,也就是农业的原始状态。中国的“ 农业文明”,即靠种子繁殖的农业,区别于西方的狩猎、畜牧业。因而作者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从根本上就有所不同。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总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如中国人平和的交往方式与人性特征;讲求“仁义”,注重修身与劳心的统一等,都可在农业文明中追本溯源。可以说,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往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 终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文化
本书为丛书《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的一本,本册为地名故事,共分为五章:作别闸北、讲古“双门底”、长念琅琊、曾经有个“开封县”、等你回襄阳,讲述了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众多的地名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凝聚在地名故事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传达给读者。本书通过五个动人的地名故事讲述了相关地区的历史变迁、人文习俗,表现出“地名”作为中国历史的活化石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本书从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追述和传承的角度讲述了地名演变的历史和风俗。本书主编阎晓明现任 新闻出版 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何书明主编的《诸子箴言/智慧箴言丛书》撷取了一千余句诸子经典著作中 值得学习、体会、思考和运用的箴言。读了这些箴言,我们就会感到诸子先哲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声音,穿越时空,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新的帮助。
妖怪为何频频出现在西牛贺洲如来的地盘,东土却没有?托塔李 为何总是塔不离手?龙族的地位为什么如此低微?女儿国国王为何非嫁唐僧不可?白骨精的名字为何会刻在脊梁上?孙悟空疾恶如仇,为何会放走九头虫?是谁吹响了下界当妖的“集结号”? 无论仙佛、凡人还是妖怪,在这场由如来佛祖发起的取经工程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说,没背景的妖基本都死了,有背景的妖基本都被接走了? 作者将继续带领我们,在西游世界里,抽丝剥茧,从不经意的细节入手,解读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西游故事。
《百鸟衣——羽光绚丽的传奇》包括百鸟衣故事的流布与起源、百鸟衣蕴含的文化内涵、百鸟衣故事中隐藏的壮族文化信息、百鸟衣故事的文化生命力等四个部分。本书以广博的视野对百鸟衣故事的流布、发展源流和精神内涵进行阐述,在中外民间传说的观照之下,从中国古典典籍中寻找线索,结合广西本土的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现了百鸟衣故事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内核,以及其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国民性”(nationality)也被引入汉语之中,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guó mín xìng)一词。本书聚焦“国民性”这一汉字词语,对该词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以及现状进行了语汇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考察,在厘清“国民性”(nationality)这一概念历史的前提下,具体考察了“国民性”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问题意识和使用状况,并从词源入手,查明了其从英语到日语的概念确立和作为一个词语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如何进入汉语并且转换为延续至今的一个词语乃至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