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作为贯穿 、社会、家庭的血脉,影响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亦教授精研经学二十余年,尤其擅长《春秋》学与《礼》学,在写作本书时,一方面注重以浅近的语言叙述古礼的精义,一方面又以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将其与当代人生活、西方礼仪比较勾连,对大众深入了解古礼、转化当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论礼之精意,然后以三《礼》为中心,结合《朱子家礼》,讨论以冠、昏、丧、祭等为核心的古人日常礼仪。深入文献,面对日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在古今之变中,把握礼仪的精髓。
重庆蜀绣历史悠久,但自重庆挑花刺绣厂解体后,一度濒临绝迹,这令笔者及同仁们心痛不已为使重庆蜀绣能够继续传承,笔者在自己家里开办了蜀绣传承学习班,后自费建立“重庆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凭借多年来对蜀绣的热爱,以及对蜀绣传承的坚持,重庆这片土地上又看到了蜀绣的苏醒与复兴,这令笔者倍感欣慰。 然年已花甲,虽潜心多年,自创“双扣针”,却担心蜀绣在重庆再度面临失传困境,遂借此机会将重庆的蜀绣近况、众多针法以及重庆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蜀绣作品都加以整理,编纂成《渝康宁蜀绣》,出版传承望蜀绣艺术在民间得以普及,加深大众对蜀绣的认识与了解,即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传承;为蜀绣学习者、从业者能较系统地了解重庆蜀绣及针法技艺等,提供可借鉴的几点内容,即在专业领域有所传承;再者,也为自己一生从事的蜀
中国传统观念,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 《丧葬习俗》却是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本书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盐都区图书馆的探索为例》以盐都区图书馆为切入口,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核心概念的界定,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系统探讨了盐城民俗研究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对县域民俗文化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助推盐都区民俗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强富美高新盐都建设添砖加瓦,为盐都区生态文旅高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径山茶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讲述了径山茶宴源于余杭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是径山古刹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径山茶宴体现了古老的禅茶礼仪,展现了幽静雅致、意畅神清的斗茶逸趣和佛门境界,艺术价值*高。宋代,径山茶宴随佛教东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红白喜事一点通》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红白喜事民俗,目的是使读者懂得今天的许多民俗礼仪是从古代的民俗礼仪演变而来的,并非都是糟粕。当然,既然是古代民俗,就少不了有封建等级制的痕迹,有的迷信色彩,这才是她的本来面目。笔者深信读者有批判的能力,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水平,能从更高起点去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行规蹈矩的优良传统。孝是贯穿民俗礼仪的红线,俗话说:“孝是百行源,道德修养孝为先,为人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孝博大精深,孝修身端行,孝治国国安宁。天下儿孙都学孝,定享太平年。为人至孝,能使修养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凝聚力更强。若因噎废食,把民俗一概摒弃为糟粕,无疑是错误的。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 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 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鬼”。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 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
万年历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历法和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农耕时代的农民要根据节气播种收获,现代社会的人们每逢婚丧嫁娶还是要翻阅历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万年历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包含与黄历相关得吉凶宜忌、节假日等内容,方便人们查询使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方便广大群众,特编写此书。 《老黄历》收编了1900—2050年共计150年的历书,并介绍了关于节气、历法的风俗和故事,方便查找且富于趣味性。
本书是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共48篇,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自然风雅,颇多趣味,流露出对精致文化的眷念。 精装增订本。朱家溍撰序。王世襄题签。
《湖湘文库·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主要内容简介:《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以下简称《民情报告书》)《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以下简称《商事报告书》)均为清末民初湖南官方编印。前者于民国元年(1912)由湖南法制院据前湖南调查局编印,后者于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由湖南调查局编印。这两本《报告书》从印行的时间上看,《民情报告书》出书在后,但从内容上看,《民情报告书》则应是编辑在前。《民情报告书》第四章“职业”,按“四民”士农工商的序列分列四节,可正文中只写了士、农两节,工、商两节连标题都没有,只在目录中工商两节标题下有“俟续编”三字。由此可知,《商事报告书》是《民情报告书》中的一部分。
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一朝在浙江境内留下了包括墓葬、城市、手工业在内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南宋物质文化和考古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学术价值。近年来,关于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学著作层出不穷,然而,有关南宋墓葬、城市、手工业、金石碑刻等考古成果,一直缺乏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学术界对此高度期待。本书以古墓葬与礼俗等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以南宋为中心,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章,即南宋墓葬的形态与制度、合葬与族葬,从中原到江南,南宋的志墓碑刻。本书将赋予宋明墓葬以稍成体系的学术价值,对浙江乃至全国的考古工作者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智力启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 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 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