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系列丛书之一种,为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专家乌丙安的个人专集。 本书共有文稿36篇,后有附录4篇。前者为作者2003年初到2005年3月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2006年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期间的文稿。后者为2000年到2002年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备工作中写下的文字资料。这些内容涵盖了作者对此项工作的主要认知、体验和实践。为从事本工作的读者无疑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参考范本。
本书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 本书共分五章,前有总序、前言。内容分别以 绿洲文化背景上的木卡姆音乐现象 、 维吾尔人民的心声 、 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点 、 维吾尔木卡姆形成、发展史查考 、 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 为主题,全面展开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全方位的研究,从音乐现象、音乐形式、音乐形态到维吾尔木卡姆的源流、发展、形成、分布、类型再到流变、现状、传承、构想,无不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考察。同时,对叙述主体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技术阐释,基本上以立体的视角呈现了维吾尔木卡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色。本书篇幅宏大,视野开阔,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颇具可读性和研究性,为 非遗 研究者及音乐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和工具书。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
本书汇集了向云驹先生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及讲话稿,其内容主要涉及关于21世纪文化走向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深度与高度的话题、以及十余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的遗产批评和遗产实践的思考、讨论、争鸣和建议。这些论文或文章都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上发表,大多引发了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各个文章观点明确突出,对非遗的研究相当的深入。
本书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作者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二十余篇论文组成,主要有《非遗十题 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论 非遗 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春神句芒考》、《重建国家与节日文化 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等,从理论、实践、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既有对 非遗 理论的归纳,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既显示了对 非遗 保护和发展的反复思考过程,也将对 非遗 的传承实践引向深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安顺地戏》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徽派版画源于古徽州,主要发展于现在的皖南及江浙地区。徽派版画的制作涵盖了雕刻、印刷、制墨、造纸等诸多工艺,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介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灯彩、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 婺源灯彩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广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本篇还介绍了迎灯习俗、灯会等民间灯彩活动。 婺源抬阁又称“桌戏”“台角”,是流动着的露天多层小戏台,也是一种民间灯彩。婺源抬阁剧目多达40余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婺源抬阁表演技艺逐渐失传,只有甲路村的抬阁独存,故本篇主要介绍了甲路抬阁的特征、剧目及代表性作品、服装道具等,以及独特技艺与价值。 婺源豆腐架:婺源村民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
《江西非遗大观园 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 非遗 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 非遗 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郑娅、池永文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模式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体论及教育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恩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教育培养是新生非遗传承人成长的主要方式;进而以巴东县 撒叶尔嗬 口传教育为实例阐释学校教育必然成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传承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高校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以湖北民族学院为案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中心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手段,并重点从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课堂教学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四个方面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路径。
本系列丛书中每分册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题,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把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详细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主要传承人的当下状况等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
《宣笔》一书主要从宣笔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宣笔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俱全的独特风格。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年画综述;年画的艺术价值;民间绘画理论——画诀叙要;年画的历史沿革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内容包括:悠久而多样的歌唱礼俗、丰富丽多彩的歌唱形式、娴熟而独特的歌唱技术、长调歌种沿革、长调民歌的演唱术语、乌尔汀哆的律动、乌尔汀哆的织体、乌尔汀哆的结构等等。
《山海百灵:<山海经>里的神人鸟兽鱼》一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期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和清代彩绘本《山海经图鉴》里共100幅在国内首次公开出版的殿堂级原版彩绘图鉴,同时辅以图中所绘神怪异兽的处地、外形、习性等注释文字以及相对应的《山海经》篇目原文;此外,还特别邀请了著名经典诵读专家白云出岫为此书录制了230分钟的朗诵音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书中另附有《山海经》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可无障碍阅读。 集知识性与文艺性为一体,艺术欣赏与古典学习相映成辉,为读者阅读学习《山海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本辑的主题为 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 。首先是关于 地方文化 的研究。整理重要地方文献,考察地方文化现象互动关系。其次是关于 遗产理论 的*研究。关注西方文化遗产理论的*动向,并积极跟进中西方遗产理论的对比研究,从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理论。*后是关于 文化遗产与旅游 的研究。总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实际案例探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经验。
本书结构上分为四编加附录:编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论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及弘扬、黎锦为例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第二编非遗保护方式与方法探索,对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措施进行了深入的论析。第三编非遗保护调研报告选辑,收录了四篇研究性的专题调研报告。既有客观的现状评述、问题的深入剖析,又有对策性的思考、建议。第四编非遗保护学术讲座集粹,是从本人多篇讲搞中选录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篇演讲稿,内容上既有反映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整体面貌,并论及科学保护问题的;也有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分析几个非遗具体项目的;既有阐述非遗保护理念与原则的;也有专门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的。后的附录中
蒋慧明编著的《京韵大鼓/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列之一,作者对中国传统曲艺——京韵大鼓做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是从历史渊源与沿革、主要流派、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主要代表性作品、当代北京京韵大鼓的优秀传承人、著名弦师、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几个方面来介绍京韵大鼓这门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儿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 本研究报告由“总体研究报告”、“专项调研报告”、“‘非遗’项目综合整理”、“参考文献”、“附录”五个部分组成。“总体研究报告”客观描述了云南省乌蒙山系散杂居少数民族“非遗”的自然地理和生存空间,集中概括了区域内少数民族“非遗”的生态特征,分析了区域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保护工作的整体规划、健全完善保护体制和机制、建立“云南省乌蒙山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实验区”等方面,对区域内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系统建议。“专项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区域内少数民族民歌、民间舞蹈、传统体育、口传文学的种类、生存状况、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立足于“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树立整体保护意识,创新保护机制和体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