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霍光、尔朱荣、严嵩 这是几个曾经让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人,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因之黯然失色。千百年来,有关他们的历史真相也被各种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标签和脸谱所遮蔽。 本书采用独特的*人称手法,真实细腻地再现了这九个深深地烙上中国王朝政治特色痕迹的权臣的生命历程,生动演绎他们的奋斗、崛起、人性的挣扎与幻灭。通过另类视角的解读,观照其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深入探询古代中国政治的潜规则,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性密码,还原历史的吊诡而善变的本来面目。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本书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
老教材走俏,民国范儿流行,穿越剧铺天盖地,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哪些焦虑?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在这本《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中,学者王学泰以他读史阅世几十年的经历告诉读者,人们总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错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当历史照进现实;江湖人的梦;老问题,新意识;历史闲话,所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学泰先生对当下社会的关照,比如在《最实际的快活梦》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浒传》是写江湖人奋斗的成功与失败的,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层民众一样,其追求都是切切实实,很少有玄虚的。饥要食,寒要衣,赌博没钱了要银子,似乎与梦想不相干。”古往今来的人都是如此。 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散记相比,本
本书将带你走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史世界,对每一个事件进行详细的阐述。 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一千多个条目,五十余万字的容量,带你重温历史的记忆。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历史,读史也充满了乐趣。
淮河,一条形容美丽、内涵丰富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走在淮河边上,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讲述与淮河有关的人与事,用这些从中国历史的躯体上抽出的丝线——明与暗、名与实、道与德、水与人、情与利、暴与乱、爱与怨、幻与变、诗与剑、药与酒、狂与狷、儒与道、歌与城、灵与爱、石与鬼,织出了美妙、隽永、警世的篇章。
本书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在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所发生和存在的60个未竟心愿与“遗憾”之事,如双亲去世人未还;希望再见贺子珍;想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绿化北京郊区;期望青藏铁路通车;念念不忘台湾岛;最终没能回韶山等等,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中的毛泽东,较为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领袖人物亦有难以实现的愿望和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本书行文严谨,记事准确,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和他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以及他既是常人又不同于常人的非凡神采和高屋建瓴的伟大风范,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客观世界上,凡是人,都不可能超越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客观世界不允许实现的任何事。 本书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作用,并对党史研究和我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长安——丝绸之路”这一宏大背景,对长安以及附着其上的从汉至唐连绵近千年的丝绸之路做了空间地理意义的叙述。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为“丝绸之路的秘密”,讲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通绝兴衰;“长安城与丝绸之路”,讲汉唐两代长安城以其地标建筑与丝绸之路缔结的具体联系;“在长安总会找到信仰”,讲长安城因丝绸之路而烙印下的宗教痕迹;“长安的幻境”,讲长安的异域风情与文化特色。行文辞丰言简,语言古朴庄重,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兼备学理气质与人文情怀。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东林悲风》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收录了22篇文章,约20万字。本书稿以散文的笔法、犀利的语言,博古论今,评析杨广、斯大林等中外的历史人物,白居易、高尔基等中外文学泰斗,以及敦煌飞天等历史文化,重新审视政治人物的历史功过,描绘文人的行状,追溯其历史现象,解析文明兴衰,感叹文化命运。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探讨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变革、文化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气魄宏大、议论纵恣的作品。
本书以自传的形式真实地描述了作者在中国生活的六十年,包括作者年幼时在东北的生活,在上海的成长及在上海亲自经历的战争和亲眼目睹的侵略者的残酷,在解放区充实的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幸福生活与感想,作者在中国的经历正是其所处年代的真实写照,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那个年代的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激励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陈丹晨先生的读史小文。书中,陈丹晨先生怀念故人,追忆往事,留存了历经多年沧桑的历史风云碎片。 全书共59篇小文。每篇小文可读性强,没有意识形态或学术圈子的概念束缚,适合随时随地快速阅读,容易获取文史知识、增广见闻。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读之可以滋养心灵,获得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