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 世界历史 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 西方中心主义 ,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 世界历史 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宠物,究竟是寄托感情的伴侣,还是供权力支配的对象?段义孚先生这本大家小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或许颠覆你的认知,不仅促使你重新审视家里的一盆花或一只猫,还指向对政治、历史、社会、自然、职场、家庭等事务的全新解释。总之,它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温柔以待。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是超人气历史作家温伯陵,继《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一看就懂的史记》后的全新力作,作者仍然延续其擅长的通俗易懂写法,作者这次放眼世界,用独特的角度解构世界大局,帮你厘清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千丝万缕的脉络,彻底看懂当今世界大局的形成、演变和未来趋势。 作者打破中国文人写作时的含蓄、伏笔、留白的文风,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密的史料分析,使用通俗的比喻、直白的语言描述,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本质,把很多普通人记忆中散落的历史、地理、经济知识碎片串联、组合起来,拼合成一副全面、完整的世界局势全图,读罢令人醍醐灌顶、思路顿开,让普通人也能领略到 一览众山小 的伟人胸襟、韬略。 本书不仅是一部世界史,更是一部揭示经济与地理如何交织影响大国命运的史诗
本书回答的是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的回答大都局限于 西方中心论 。文一用硬核的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作支撑,跳出文化与制度陷阱,采纳 国家竞争体系 这个框架,论证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不是因为缺乏民主自由、理性思维,而是因为长期处于和平富足的大一统环境,缺乏参与国际军备竞赛和商业竞争的意志及 困而知之 压力。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中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史景迁从利玛窦留下的八个记忆碎片 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版画,搭建起这座记忆宫殿。步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他将利玛窦的事业视为十六世纪晚期 欧洲扩张运动 的一部分,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并立与西方世界内部的宗教论战相互映照,将十六世纪澳门商贸成败的细节与耶稣会士同明朝官员边界暧昧的关系相互勾连。 穿梭于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史景迁的笔下连缀汇集。一览两两相望的欧洲与中国,通过利玛窦的眼睛,儒家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以*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 网络 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 网络 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 软精装,既精美又轻便 内文可全部摊开 封面UV、起凸工艺 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欧洲中世纪的本质是什么? 它与我们自己的世界又有什么联系? 坎托认为,20世纪以前的历史学误解了中世纪。 20世纪以前的史料发现和学问进展还不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接近中世纪的历史真 相,对中世纪世界的相对简单性过于自信又让他们做出了武断的评价。 因此,中世纪研究是20世纪开创的伟业。 你将读到: 典雅、优美的语言 那是1925年海德堡一个温暖的夏天。海德堡是德国中部内卡河畔的一个梦幻般的大学城。紧靠17世纪城堡的围墙有一个咖啡馆,被遮蔽在与城堡一样古老的大树的浓荫下,高高地坐落在内卡河上游,其下方就是大学城。两位少年老成的中世纪史学家坐在这里喝着摩泽尔葡萄酒,一位是珀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动态的、全球性的学术描述,尝试重构传统视角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域与时间框架,真正破除 欧美中心论 ,将区域视角放大至全球,重点包括在过往 二战 史中时常缺位的亚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战争进程及其互相交织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等,同时将传统认知中的 二战 时间框架扩展至1931 1953 年,将 二战 欧洲战场爆发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冲突囊括在内,并将1945 年后亚洲战场的局部冲突纳入 二战 叙事框架,对世界格局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学术论述,对美国霸权作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并指明由美国主导的 二战 史叙事存在较大的缺陷,1945 年后层出不穷的地区冲突就证明了美国推动建立的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失败。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所著的一部具有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是通俗写史的开山之作。房龙以幽默、流畅的笔法,将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讲述成了一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 人类成长故事 。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到罗马帝国的衰落,从城市的萌芽到机器对人类的奴役,从文艺复兴到科技进步,从耶稣受难到宗教纷争,从地理大发现到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变革等,讲述了人类的诞生、童年、成长、无知、求索、苦痛、斗争、进步 全书以全景加特写式的通俗笔法,娓娓道来,是一部能同时给人带来见识、趣味和情怀的经典之作。《人类的故事》自成书以来,被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亿万人的历史通识阅读枕边书。 《人类的故事》既是一部具有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将镜头贴近局部和具体的英雄或普通人,讲述了具体人物的困境、情绪和选择,这其中有犹太人的漫
长期以来, 中世纪 是西方历史叙事的一个符号,是现代之前愚昧、停滞的 黑暗时代 。《光明时代》则以新的视角回溯中世纪的千年历史,从拉韦纳的礼拜堂开始,以诗人但丁结束,重新审视了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崛起、查理大帝的统治、维京人的迁移、阿拉伯人的扩张、奇迹传说、黑死病,以及蒙古人的冲击,向我们展现了中世纪罗马文化的延续,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人员、物质、文化的流动,不同传统的共存和冲突,重新发掘了处于非中心地位的女性、阿拉伯人、犹太人等群体的历史。 本书指出,以西方白人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为现实政治服务,遮蔽了中世纪的真实面目,实际上中世纪是物质和精神不断流动、各种美丽和恐怖并存的 光明时代 。
1841年,英国冒险家詹姆斯 布鲁克被文莱苏丹授予 拉惹 头衔,同时获得沙捞越(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地区的统治权,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布鲁克王朝。该政权历经三代统治者,他们性格各异,执政风格截然不同,但都给沙捞越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结合大量一手史料和作者的实地考察,力图重现东南亚近现代史中的这一关键时期,作者以布鲁克家族的统治为脉络,描绘了本地居民、殖民者和英国政府间的博弈,并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东南亚迈入现代的曲折历程。
3 7世纪,在阿黑门尼德王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萨珊波斯是亚洲西部重要的强大力量,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其领土盛时西起亚美尼亚、东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南达波斯湾。西欧、非洲、中国都可见其文化流播的遗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于善/恶、光明/黑暗的哲学、宗教思想,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全世界的心灵。本书清晰、系统地介绍了萨珊波斯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诸方面,使读者得以一窥湮没已久,但却异彩纷呈的萨珊历史。
和平是种反常吗? 牛津大学国际历史系的名誉教授玛格丽特 麦克米伦通过对九个章节的详细解读,从古希腊和罗马到百年战争,到美国内战,再到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对从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及当下战争中所获教训的反思,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其他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而我们又将付出什么代价。同时,通过分析战争的起因、方法与手段等,作者审视了战争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而我们在政治构架、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战争进行的。本书集中讨论了大量颇具争议的话题:战争是何时开始的?为何战争被描述为所有人类活动中具组织性的?为何战士几乎都是男性?战争是否曾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作者也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诸多层面。我
一世界大战宣告了欧洲旧有国际格局的土崩瓦解,自文艺复兴以来生机勃勃、自信乐观的欧洲文化遭受重创,其影响甚至波及亚非广大殖民地,因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塑造了现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不理解这两次大战,就无法真正认识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 约翰?基根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 人 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而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数百年的历史被浓缩在一座座城堡中,每一座都独一无二。有些城堡为贵胄所有,另一些则归王室所有。有些城堡曾是监狱,关押着臭名昭著的囚犯,而另一些则是豪宅,拥有美丽的宴会厅和卧室。所有这些都令人着迷。 在《历史上著名的101座城堡》中,我们将揭开世界各古堡的神秘面纱。从南非到日本,从法国到罗马尼亚,让我们一起走进防御工事,去探寻德古拉居所和温莎家族背后的真实故事,与闹鬼城堡中的 幽灵 相逢,在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大厅中漫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在全球的每个角落、每个家庭都留下了印记,它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你将会在本书中了解到,日本如何侵略别国领土,进而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由大规模、多线行动产生的技术创新和战术,以及残酷的战斗,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对军队、政府机构以及民众的意义;以及这场战争是如何彻底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并对当今世界持续产生着影响。 萤火虫 系列历史读物网罗中外历史发展长河的各个时期,用海量的精美图片、丰富的一手资料、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业内专家的深入分析、逗趣的主题专栏和轻松幽默的文风,带你领略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 萤火虫 系列图书将为你点亮纷繁复杂的知识,轻松、愉快地捕捉历史的精彩瞬间!
本书从 人的行为 出发,将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划分为三大社会集团:政权(集团)、资本(集团)与民众(集团)。据此,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一步一步由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就可以描述为这三大社会集团不断演变及互动的过程。 基于这一新颖思路,本书重新梳理了东西方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东西方社会治理体系演进的不同逻辑。自中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中心始终是西方社会治理体系演进的基本逻辑,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则大致秉承着以民众为中心的逻辑演进,直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今天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书简洁而不失严谨地论述了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此消彼长 ;如此一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就是不言自明的了。至于中美大国博弈,则被概括为 世界工厂
本套装包含《人类简史》和《世界简史》。其中《人类简史》是一部以通俗手法描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历史巨著,书中既有宏大而流畅的 大历史 叙述,也有微妙而精彩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细节描写。房龙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在本书中讲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死屋》是一部原创历史研究著作,全面考察了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西伯利亚被称为 没有屋顶的大监狱 。从 19 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 100 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本书荣获 2017 年坎迪尔历史奖 大奖, 入围 2017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2017 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 2017 年朗曼 - 今日历史图书奖 ,被评为 《泰晤士报》《旁观者》《 BBC 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针对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一众说纷纭的传说,本书作者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传说的缘起及其经典化过程,而且以此为媒介,透视了现代金融和信用秩序在西方世界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普罗大众对于这种新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恐惧。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复原了一种关于信用道德的迥然有别的思考方式,而且还纤毫毕现地呈现了那些虽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的种种时代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