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即自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尤其是充分运用珍贵的中文史料来描述古代泰国历史,形成了本书的一个亮点;二是作者在泰国生活了10多年,走遍了整个泰国,采用实地考察泰国人文地理与史籍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生动显示了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感;三是注重考察泰国吸收和融合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泰国这个 的特点。
本书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和细致地勾勒了它从起步到发展至很好,再到成为殖民地统治代理机构的转变,最后逐渐瓦解的全过程。全书共11章,首先介绍了不断崛起的诸国东印度公司,其次叙述了胡椒、肉桂等香料及棉织物的进口与销售,进而分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融资形式、组织架构、商品构成等,随后介绍了南海公司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变化,最后述及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变化及其瓦解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脱工业化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商业资本家的发展历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对于现代商业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和北非。西方 起初赞誉它是民主的胜利,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演化为残酷的内战、“伊斯兰国”的恐怖暴行以及 难民危机。在这部作品中,造成中东和北非大幅震荡的复杂原因得以生动呈现。这次调查,通过展现六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挣扎求存的人生经历来观察这片破碎和动荡的土地,将当前的苦难追溯至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乃至 早。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中世纪”。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丝绸之路”,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本书中,日本 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 读者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读罢本书,或许我们能 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 远、 久。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中世纪”。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丝绸之路”,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本书中,日本著名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引领读者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读罢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 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本书作者勒内·格鲁塞为法国有名的东方史学家,也是亚洲史研究界的泰斗。对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世界历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草原帝国》中,他为我们梳理了众多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背后共通的历史脉络,描述了欧亚大草原上无数征服者的历史,把分散的民族史与国家史整合成一个相互连接与互动的历史系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书史事,始于上古时期的匈奴人,止于清朝吞并喀什噶尔、新疆被纳入中国版图,其中更是将成吉思汗缔造的蒙古帝国时期作了重点阐述。作者从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史中,加工钻研,精心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和脉络,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括了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以及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
曲彦斌著的《石韵卮言--印人印语谈薮》是 学者兼书法家曲彦斌近十几年来所研究金石的文章,文章所论列的篆刻作品,多为文人学者的藏书印,或与书、与学问有关的闲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方寸箴言发微脞录、书人书话故事丛议、藏书印藏书铭谭屑、印言印艺印人故实。每一个藏书印虽只有寥寥几句,但涵盖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作者旁证博引,议论宏富,给人提供不少的文化史常识。
《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在)(精)》试图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历史细节,来串联日本当代重要的人、事、物,呈现近百年来日本风貌人情的微妙变化。其中,既有对日本经济起伏与社会演进的梳理,也会从国民消遣中管窥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此外,还有对文化 新、历史传统的观察与解析。
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亚洲发达的文明被欧洲国家虎视眈眈,在频繁的贸易与战争之间,这片土地上崛起无数强大帝国,震慑亚欧。工业文明出现后,欧洲崛起,亚洲人一面固守古文明,一面学习新事物,迎着欧洲人的侵略,对抗百年,仍延续数千年的自我文明。亚洲史为世界历目前的浓墨重彩,不可不知!杨益编著的《不可不知的亚洲史》讲述了亚洲的历史。
......
......
在《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一书中,G.D.古拉提从蒙古族发源谈起,记载了蒙古族勃兴初期的史料、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蒙古族生活的生态环境和他们对中亚这片特殊地域、对中亚历史的重大影响力,洋溢着浩瀚博大的狩猎游牧文化精神。蒙古大汗的军队在远征过程中对不同国度、城镇的统治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给中亚及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蒙古人征服中原和中亚之后,贸易往来的道路 加安全、有序,跨地区的商业活动呈现一派 、后无来者的繁荣景象。
武士是 大多数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话题。武士道及其相关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作为日本学界“武士论”的 人,作者将其学术生涯中的核心学说:武士的起源论、平家政权幕府论、东亚视角下的武人政权比较研究,用通俗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并且,作者还对影视作品中的武士形象、关于战国时代的战斗的坊间传说、对这些传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日本战史》的编纂背景、关于武士道的各种虚实说法,以及近年流行的“刀剑热”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说。本书能让日本武士相关的刻板印象得到纠正,读者们也能从本书所引用的史料和列举的参考文献得到了解、研究日本史的线索与启示。
这本《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是一部史料学专著。凡治史者莫不重视史料,所谓 无史料即无历史 之说固然有些偏隘,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问题,不通过史料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本《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作者艾哈迈多夫先生在前言中特别地引证了恩格斯的这段经典论述,并指出: 中世纪史料学以及任何其他史料性研究之基本和直接的任务,首先在于对历史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和批判性的研究,而批判性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史料区别对待,善于从中汲取最全面、最重要的研究资料。
日本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你可以很容易地跳下现代地铁,然后躲进古老庙宇的静谧之中,或者坐在咖啡店里,一边享受法式烘焙的咖啡,一边听着的爵士音乐,从窗户向外看时,却发现有老妇人经过,身穿传统和服,手提三味线,一种三根琴弦的琵琶,它在“浮世”——日本近 世早期城市中的戏院、妓院等风月场所处处可闻。 ……日本现代化努力中的缺陷和失败的事实是:太多的人依然居住在不合格的住宅里;教育体制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与能力;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太长,以致几乎没有家庭生活的时间。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燕行使”)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壬辰之战”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朝鲜使者”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 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燕行使”)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壬辰之战”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朝鲜使者”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 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