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本书中解释了如下问题: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 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 托克维尔的这部传世之作,让世人可以更理性、更开放地看待法国大革命。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人类历史记录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新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大量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作者重点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聚焦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多角度地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本书荣获2014年吉尔伯奖(TheLionelGelber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优选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很好,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优选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
“中世纪是欧洲历 一个灾难性的时代。”这种过时而不可信的说法广为流传,时至 ,提及中世纪,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黑暗”“落后”这样悲惨的印象。但实际上,中世纪并不是一个粗野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甚至是有着种种进步的时代。 本书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远望早期的社会动荡、帝国分崩,俯瞰中期的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近观晚期的灾难和裂变,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世纪。书中还添加了不少关于拜占庭的内容,形成了 为完整的中世纪发展历史。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本书旨在重点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帮助人们理解中世纪人是如何建造他们的世界,理解并改变这个世界的。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有深厚研究功底的资深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英国最漫长、最血腥的一系列战争发生在15世纪。英国王位在经历了七次暴力的更换之后,两个家族为了最终的统治权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丹·琼斯在本书中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书中出线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爱德华九世和亨利八世等人物,以及陶顿战役、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的《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精)》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 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 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 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 创造他们的历史 。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
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 个王朝,疆域相当于 的大部分法国与德国西部。五世纪时,西欧地区处于长时期的动荡之中,游牧民族与半游牧民族对该地区的原住民进行了持久的骚扰与攻击。在这一过程中,西罗马灭亡了,而墨洛温王朝兴起。墨洛温王朝(约公元400-700年)是在罗马帝国末期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但它为后来欧洲中世纪和现代 奠定了基础。帕特里克·J. 格里教授利用考古发现和相关历史文献,阐明了欧洲历 不为人知的时期之一。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新文化史大家、书籍史 、《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的 作品。故事围绕一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 ,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动身上马,开启了一趟环绕大半个法国的公务旅行。他受雇于纳沙泰尔出版社,任务是拜访沿途书店,推销书籍、查收账目、安排货运、调查市场。在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脉,沿罗讷河直抵地中海,横穿法国中部地区,途径里昂、马赛、图卢兹等重要城镇。法瓦尔热详细记录了沿途经历。这份珍贵的旅行日志无异于一场18世纪法国外省出版市场及图书贸易的导览。与它同样完好无缺地保存在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中的,还有上千份内容详实的信件、银行账目、交易记录,涉及出版业有关的各色人群。 罗伯特·达恩顿充分利用这批宝藏,在本书中描绘了一个处
《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是当代有名史家埃里克·方纳的成名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成为研究美国早期史的推荐阅读经典。作者深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史以及美国“新劳工史”的影响,试图从潘恩的生平际遇和多本著作出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 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多米尼克·利芬所著的《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精)》是 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 的史诗性战斗。
金雀花王朝的初代国王从诺曼王朝手里继承的是一个四分五裂、流血漂橹的残破国家,随后却将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帝国,其版图在巅峰时刻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耶路撒冷。在这部史诗式的叙述历史中,丹·琼斯提出了一个观点:都铎王朝的君主们远远比不上之前的金雀花国王们,那些同样血气方刚、英勇无畏而足智多谋的帝王。 金雀花王朝的王后当中也涌现了一批性格刚烈的女强人。征服者威廉的孙女玛蒂尔达宁愿掀起一场血腥的内战,也不肯放弃对王位的权利主张。阿基坦的埃莉诺先是当上了法兰西王后,后来又成了英格兰王后。埃莉诺的儿子之一,狮心王理查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勇敢地向萨拉丁发出挑战,不料在归途中遭到暗算。埃莉诺的另一个儿子,约翰国王,则被迫向自己的臣民屈服,签署了《大宪章》,这份契约就是我们今天的《权利法案》的基石
亚历山大一世 北方的斯芬克斯 ,内心的真实想法讳莫如深;十二月党人 俄国第一代革命者 ,以反对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为宗旨的英勇起义影响了俄国未来的命运。确立宪政与解放农奴的理想将他们交织在一起,又使他们走向殊途,最终都未能达成所愿。原因何在?本书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推演亚历山大一世的心路历程与每一步举措背后蕴含的深意,挖掘格里波夫斯基告发十二月党人的真相,首次还原十二月党人暗杀沙皇的1817年 莫斯科密谋 ,剖析为什么亚历山大一世明知幸福协会存在仍做出 不应由我来惩罚他们 的决定,彻底揭开十二月党人首个秘密社团的革命面纱,思考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偶然与必然,回答了19世纪初 俄国君主立宪制缘何未立,农奴制因何未废 的时代之问。
《古代罗马史》是一本关于古罗马的史学通识著作,内容涉及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罗马文明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编写遵循四大原则:一是贯通性原则,把发展的脉络写清楚,把阶段性特点讲明白,目的是从贯通中寻规则,从阶段性特点中看贯通;把罗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思考,更好地看清罗马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二是问题导向原则,把罗马走出城邦、走向地域性帝国的过程厘清楚,把罗马政制的演变讲明白,把国家与文明间的异同作适当的辨析,目的是进一步搞清导致罗马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三是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原则,把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作为罗马史研究的参照系,从比较中重新定位罗马,辩证看待罗马的经验与教训。四是史论结合原则,从具体的史实中,提炼出相应的思想,以提升史的借鉴作用。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1780年代,知识分子发现催眠术可以作为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方式,并能够治病,于是发展为一项社会运动。本书是达恩顿教授*部法国史论著,以历来为史家所忽略的催眠术这一科学时尚为切入点,通过大量书信、手稿、手册、报刊等史料,追寻催眠术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变迁轨迹,探讨催眠术与激进思想、政治运动、民众心态、启蒙运动的终结之间的关联,为揭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起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根据传说,64年7月19日晚,罗马皇帝尼禄纵火焚烧了宏伟的帝国首都,并在城市被毁时弹奏起了竖琴。虽然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很可能全都是假的。在《罗马在燃烧》一书中,著名罗马历史学家安东尼 A.巴雷特还原了历史真相,全面而权威地记载了罗马大火灾的情景、火灾带来的直接后果,以及火灾对罗马世界造成的长期破坏性后果。巴雷特借用惊人的考古新发现,筛选所有的文献史料,讲述了人们所了解的真实事件,并认为这场灾难是罗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最终导致了尼禄的垮台和尤利西斯 凯撒所开创的帝国的终结。 《罗马在燃烧》讲述了大火如何摧毁大半个城市,并使人们陷入恐慌中。本书还描写了大火灾如何摧毁了尼禄的金童形象,并引发了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从而对罗马经济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调查了最新的考古证据
长期以来,“中世纪”是西方历史叙事的一个符号,是现代之前愚昧、停滞的“黑暗时代”。《光明时代》则以新的视角回溯中世纪的千年历史,从拉韦纳的礼拜堂开始,以诗人但丁结束,重新审视了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崛起、查理大帝的统治、维京人的迁移、阿拉伯人的扩张、奇迹传说、黑死病,以及蒙古人的冲击,向我们展现了中世纪罗马文化的延续,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人员、物质、文化的流动,不同传统的共存和冲突,重新发掘了处于非中心地位的女性、阿拉伯人、犹太人等群体的历史。 本书指出,以西方白人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为现实政治服务,遮蔽了中世纪的真实面目,实际上中世纪是物质和精神不断流动、各种美丽和恐怖并存的“光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