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一条安静的小巷里,有一栋老房子。往上爬六段楼梯,左转,就是穆罗姆采夫的家。1902 年10 月的某个夜晚,我们走进他家,在那里待了整整100 年。我们认识了穆罗姆采夫家族的几代人,也认识了他们的邻居和朋友;我们目睹了他们的相聚和分离、快乐和悲伤、希望和失落,经历了许多俄罗斯普通家庭在那个年代中所经历的一切。 这段家族往事折射出了20 世纪俄罗斯的历史。诉说这段历史的不仅有本书的主人公,还有他们的物件:家具、衣物、餐具、图书、玩具等。物件会保存它们被制造和使用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留下光阴的痕迹。它们见证了课本中未曾写过、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历史,也见证了每一个家族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全书展现了英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包括21世纪以来到当下的历史,阐释了这个国家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以及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作者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英国通史》自版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全书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作者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示南斯拉夫历史的学术专著。旨在从大量可得到的证据、学术研究和外交报告中集合足够的线索,将两个南斯拉夫和它们的起源、将两个南斯拉夫各自的实力及其弱点连接起来,并且将其血腥的失败和完整的历史背景连接起来,从而提供颇具启发性的新的分析或阐释。 本书可作为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南斯拉夫历史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以 史纲 的写作方式,围绕 超大规模共同体 这个核心概念勾勒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并由此模型透视西方历史和文明的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全书包括一条主线、三个主题单元,以时间为序深入分析罗马的王制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破解罗马这一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逻辑。在剖析罗马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对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同为 大国 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书旨在通过梳理苏联崩溃的基本事实和历史过程,探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何会发生。这里所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指的是以苏联解体或苏联崩溃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转型,即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转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最重要原因,是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及领导集团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完全否认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内心推崇和服膺资本主义制度,追求个人的无限财富,主动实施了改变社会制度的所谓改革,并利用掌握的舆论阵地、党的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器,强力推行 新思维 ,在缺少对最高权力有效监督、制约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摧毁了庞大的苏联体制。
本书系统而简明地叙述了西班牙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史前和罗马时期的西班牙,西哥特王国时期的西班牙,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晚期,不可能的帝国,世界霸主的兴衰,潮涨潮落,自由主义及其反动,1931年以来的西班牙。本书由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前院长雷蒙德 卡尔领衔主笔,图文并茂,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适合普通读者需求。主要作者是雷蒙德 卡尔(Raymond Carr,1875-1980,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前学院院长,著有《现代西班牙》等),本书其他作者还有塞巴斯蒂安 巴尔福尔、罗格 柯林斯等西班牙史专家。
法兰西人的习性经久不变,以至于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其勾画的肖像中,就可分辨出其现在的模样;同时,法兰西人的思想和爱好又是那样多变,以至于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本书生动地描述了法兰西人的独特禀赋和追求创造,展现了法兰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华彩乐章,讲述了从史前与高卢时期、法兰克人国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以及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和马克龙率领的21世纪以来的法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考察和叙述了自古至今的法国历史,条理清楚地展现了法国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的,融合了国内外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纵贯古今、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 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你也许知道当今国际社会通行的 圆桌会议 ,但不一定知道 圆桌 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关系;你也许了解西方 女士优先 的习俗,但不一定了解这种习俗与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的关联;你或许喜爱马术、剑术等现代体育项目,但不见得熟悉西方此类 贵族运动 与中世纪骑士比武大赛的渊源 骑士不仅对中世纪,而且对西方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骑士独特的行为准则、价值信念,与教会的关系、与领主的关系、与贵妇人的关系都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历史叙事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本书以生动的笔法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中世纪骑士制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骑士的日常生活、军事训练、比武大赛、征战、精神世界、情感生活、骑士团的演变等方方面面,为读者勾画了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独有的面貌轮廓,诠释了西方骑士制度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展
《希腊小史》系作者在喜马拉雅音频课程 世界历史大师课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30个章节串联起古代希腊从新石器时代到希腊化时代末期的历史,涉及从施里曼发掘特洛伊到 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 ,尾声谈到希腊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发展和古希腊史对今天的意义。全书的核心,是古典时代希腊城邦及其成就。在简要说明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之后,转入城邦开始萌芽的荷马时代,随后是古风时代一系列的变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点,再历经希波战争进入内部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古典时代的中心内容。希腊人的文化成就,从文学、史学、艺术到哲学、科学和竞技体育等,一一述及。全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明扼要,再配上百余幅直接反映希腊人生活的图片,是了解古希腊史的基本入门读物。
.本书为2019年于北京召开的 西方辩伪与中华文化复兴 研讨会的论文结集,由著名学者黄河清主编。本书以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学基础、西方现代性中的 汉字密码 、古希腊文明现场考察、西方 古典及古代文明 考古遗址研判、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的演化及史实辨析等角度,质疑了西方中心论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大部分仍是来自西方现代学者,而我们的学者参照我国近代史上 古史辨派 的疑古精神,期待以中华文明史的成史过程,为批判西方中心论提供学术上的逻辑基础。本书的出版,或可在世界史学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和进一步讨论,并在大众读者中引起热议。
《希腊史》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所著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公元前411年秋至公元前362年夏近半个世纪的希腊历史。前两卷是对修昔底德的未竟之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后五卷则继续叙述了反斯巴达联盟的成立、科林斯战争、底比斯的崛起、 大王和平敕令 、曼丁尼亚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全书内容反映了希腊世界从 有序 到 无序 的局势演变,以及城邦制度危机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希腊史》是色诺芬篇幅*长、*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色诺芬得以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代希腊三大历史学家。
对于Di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Di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i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1945年春,德军战败,世人沉浸在大屠杀这一难以言喻的罪行中,很少有人预料到,仅仅半个世纪后,德国人摇身一变,以繁荣民族的姿态站在欧洲一体化的前沿。德国人是如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中恢复过来,又如何从大屠杀的耻辱中重新站起来的? 本书中,雅劳施描绘了德国重建被纳粹政权摧毁的文明与公民社会,从而实现国家复兴的详细历程。与其他探究德国如何应对纳粹历史的学术著作不同,《文明的重建》主要聚焦于一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实际教训,以及他们为创建一个注重人权的新社会所做出的斗争。这种视角富有挑战性地分析了德国人逐步形成的民族与性格特征,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是一部详细讲述君士坦丁堡在2500年中被不同的王朝和军队反复争夺的历史著作。 君士坦丁堡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过去的2500年里,它被围困达四十次,被占领三至四次。大西洋和欧亚大陆草原之间的几乎所有势力都曾试图占领这座城市,但最终只有罗马皇帝、十字军、土耳其人取得成功。进入近代和现代,它依然是散发着迷人魅力的都城,被称为 全世界的欲望之都 。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D.格兰杰历经多年的搜集资料和撰写,将君士坦丁堡历次对外战争的细节娓娓道来,展现出一个古老城市的沧桑变化,也透彻地解答了为什么君士坦丁堡会遭受四十次包围,以及它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原因,是近年来此领域的权威读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史蒂文 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
都铎家族是不列颠的一朵奇葩。这一家族的故事已经被人写烂,然而其真面目却比大众所以为的更加不凡。 都铎家族的历史通常以1485年的博斯沃思战役为起点,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之前的历史阶段往往被一笔带过。然而,这个家族不为人知的威尔士先祖、后来协助建立起整个王朝的13岁准妈妈,以及她的儿子亨利七世 在童年时代艰辛流浪,却在日后登上权力 同样是都铎家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段不常被提及的过往塑造了都铎家族。 基于这一独特视角,琳达 德 莱尔带领我们站在家族的立场认识都铎王朝,理解这一系列关键人物和事件 从塔中王子,一直到伊丽莎白女王。 本书讲述了英国都铎家族自1427年到1603年的兴衰历史。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从亨利七世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历史。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清晰了解都铎王朝在政治、经济
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浪漫的唯意志论色彩。我们想象,当西方世界突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牢笼,在制度和理念上得到了解放,西方文明就开始崛起。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对于西方近代史的重要意义诚然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也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根本答案。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崛起,首先是他们有组织的军事暴力对其他文明和民族的背信弃义、残暴狡诈、血腥杀戮、黑暗恐怖。通过几百年的统治、掠夺与屠戮,占据了世界上最广阔的土地、巨大的资源和财富、最好的贸易港口和数以亿兆的人力,才得以拥有了如今对整个世界的巨大的影响。本书并不讲述西方国家 思想解放 追求进步 的 光明 历程,本书着重讲述西方近代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对殖民地人民巧取豪夺的血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本书再版多次,它所体现的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置
*次世界大战,也称 大战 ,4 年中有 30 多个国家宣战,这是*次席卷世界的工业化战争。这是一场人类的战争,更是一场反人类的战争,无论出于自愿还是义务,世界各地大批男性奔赴战场,留守家园的民众则积极填补他们在工农业留下的空白。尽管战壕里、海洋上、天空中充斥着死亡与杀戮,但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创新的战争,战略战术、交通运输、武器制造都得到了发展。在本书中,读者将了解*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重要事件与代表人物,探究战争爆发的根源与推进的过程,感受战争对土地的蹂躏、对生命的荼毒,反思战争的硝烟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萤火虫 系列历史读物网罗中外历史发展长河的各个时期,用海量的精美图片、丰富的一手资料、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业内专家的深入分析、逗趣的主题专栏和轻松幽默的文风,带你领略人类历史的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