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本书中解释了如下问题: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 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 托克维尔的这部传世之作,让世人可以更理性、更开放地看待法国大革命。
本书是以色列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对了解当代以色列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回答了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从哪里来,如何演变,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与辉煌,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以色列,今天的以色列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参考了众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学术观点,并站在一个相对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价了犹太复国主义、工党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与族群、文化转型、政教关系、阿以冲突、中东和平等重要问题。 作者巧妙而娴熟地将以色列历史重大的阶段性转型及以色列宏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嬗变同精细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感到鲜活而饱满,同时又有重大的思想收获。 本书出版后赢得广泛赞誉,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有深厚研究功底的资深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西方何以支配现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这至关重要的40年。从1490年到1530年,这40年是欧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40年间,有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也有马丁 路德开启的新教改革运动。欧洲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体形塑了人文主义新知识观,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一触即发,高度集权军事-财政国家初现,火药带来军事技术变革和大规模战争,西方开始对世界进行野蛮征服 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为纽带的独特经济体制,进而奠定了未来四个世纪里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即所谓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 大分流 。 本书选取了九个人物为叙事线索,将当时的欧洲与世界连接起来,讲述了欧洲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金融、贸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变,
由于莫大的勇气和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原本贫穷的葡萄牙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洋。葡萄牙人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建立的第一个全球性经济体释放了日后塑造世界的全球化力量,扰乱了地中海地区。他们追寻全球的财富也蒙受惨重损失;努力消灭伊斯兰文化并在印度洋建立了基督教帝国……这是一部关于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完整叙述,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全副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
霍尔贝格奖、巴仁奖、以色列国家奖得主代表作。 从文明承担者视角,重构犹太历史的经典文本。 艾森斯塔特以非凡的博学、同情心与感染力, 探寻犹太文明繁荣至今的根本原因。 一本书看清犹太历史内核。 《犹太文明》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的代表作。 这本书率先提出,理解犹太历史的*佳方式是从文明角度看犹太,而不仅仅把犹太群体看作国家或民族。艾森斯塔特将犹太人的生活习俗与希腊文化、罗马文明等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时期的犹太社区融入欧洲和美国社会的不同模式;仔细勾勒了犹太人在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民族运动,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以色列社会的具体特征。艾森斯塔特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融入现代民族国家的群体相比,犹太人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特的。他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研究证明了
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的《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精)》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 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 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 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 创造他们的历史 。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
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 个王朝,疆域相当于 的大部分法国与德国西部。五世纪时,西欧地区处于长时期的动荡之中,游牧民族与半游牧民族对该地区的原住民进行了持久的骚扰与攻击。在这一过程中,西罗马灭亡了,而墨洛温王朝兴起。墨洛温王朝(约公元400-700年)是在罗马帝国末期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但它为后来欧洲中世纪和现代 奠定了基础。帕特里克·J. 格里教授利用考古发现和相关历史文献,阐明了欧洲历 不为人知的时期之一。
《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是当代有名史家埃里克·方纳的成名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成为研究美国早期史的推荐阅读经典。作者深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史以及美国“新劳工史”的影响,试图从潘恩的生平际遇和多本著作出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时代之前最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坚如磐石屹立于地中海岸边的堡垒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最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 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多米尼克·利芬所著的《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精)》是 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 的史诗性战斗。
亚历山大一世 北方的斯芬克斯 ,内心的真实想法讳莫如深;十二月党人 俄国第一代革命者 ,以反对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为宗旨的英勇起义影响了俄国未来的命运。确立宪政与解放农奴的理想将他们交织在一起,又使他们走向殊途,最终都未能达成所愿。原因何在?本书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推演亚历山大一世的心路历程与每一步举措背后蕴含的深意,挖掘格里波夫斯基告发十二月党人的真相,首次还原十二月党人暗杀沙皇的1817年 莫斯科密谋 ,剖析为什么亚历山大一世明知幸福协会存在仍做出 不应由我来惩罚他们 的决定,彻底揭开十二月党人首个秘密社团的革命面纱,思考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偶然与必然,回答了19世纪初 俄国君主立宪制缘何未立,农奴制因何未废 的时代之问。
《古代罗马史》是一本关于古罗马的史学通识著作,内容涉及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罗马文明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编写遵循四大原则:一是贯通性原则,把发展的脉络写清楚,把阶段性特点讲明白,目的是从贯通中寻规则,从阶段性特点中看贯通;把罗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思考,更好地看清罗马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二是问题导向原则,把罗马走出城邦、走向地域性帝国的过程厘清楚,把罗马政制的演变讲明白,把国家与文明间的异同作适当的辨析,目的是进一步搞清导致罗马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三是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原则,把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作为罗马史研究的参照系,从比较中重新定位罗马,辩证看待罗马的经验与教训。四是史论结合原则,从具体的史实中,提炼出相应的思想,以提升史的借鉴作用。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1780年代,知识分子发现催眠术可以作为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方式,并能够治病,于是发展为一项社会运动。本书是达恩顿教授*部法国史论著,以历来为史家所忽略的催眠术这一科学时尚为切入点,通过大量书信、手稿、手册、报刊等史料,追寻催眠术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变迁轨迹,探讨催眠术与激进思想、政治运动、民众心态、启蒙运动的终结之间的关联,为揭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起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根据传说,64年7月19日晚,罗马皇帝尼禄纵火焚烧了宏伟的帝国首都,并在城市被毁时弹奏起了竖琴。虽然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很可能全都是假的。在《罗马在燃烧》一书中,著名罗马历史学家安东尼 A.巴雷特还原了历史真相,全面而权威地记载了罗马大火灾的情景、火灾带来的直接后果,以及火灾对罗马世界造成的长期破坏性后果。巴雷特借用惊人的考古新发现,筛选所有的文献史料,讲述了人们所了解的真实事件,并认为这场灾难是罗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最终导致了尼禄的垮台和尤利西斯 凯撒所开创的帝国的终结。 《罗马在燃烧》讲述了大火如何摧毁大半个城市,并使人们陷入恐慌中。本书还描写了大火灾如何摧毁了尼禄的金童形象,并引发了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从而对罗马经济造成了永久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调查了最新的考古证据
托马斯·爱尔森著的《欧亚皇家狩猎史(精)》讲述了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组织良好的狩猎活动常被用于训练军队、展示军事实力和传达外交理念。皇室狩猎被理解成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此外,狩猎场可以用于物种交换、军队储备,而且还是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杰弗里?瓦夫罗所著的《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精)》记述了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其在十七世纪抵御了土耳其人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在十九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帝国的军力、国力在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王朝统治者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这些愚蠢行径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因为他们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开战以后,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境内六成的男子被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这是一个王朝的兴
《滑铁卢:四天、三支军队以及三场战斗的历史》是一个激动人心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英雄业绩和莫大悲剧,以及裁定欧洲命运的最后战役。 伯纳德·康沃尔融合了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叙述了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瞬间,从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到三场战役的硝烟与鲜血,及至战役的后续。通过引用拿破仑皇帝、威灵顿公爵和普通官兵的书信与日记,康沃尔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参加这些著名战役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对这些战役的详尽理解和生动描绘也清晰地展现了这四天的跌宕起伏。在这部历史中,有很多至关重要的决策,双方都有展现出惊人勇气的时刻,战局难测,直到惨痛的结局。
从公元115年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开始,阿尔贝托?安吉拉(Alberto Angela)引领读者在古罗马城进行一次非凡的探险之旅。此时罗马帝国正处于权力的很好。帝都罗马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从富丽的多穆斯到拥挤的公寓大楼,从嘈杂的罗马集市到宏伟的帝都浴场,巴西利卡中的唇枪舌剑,斗兽场里殊死拼杀,罗马人的酒会、游戏、习俗、禁忌,甚至隐秘性事,等等,均呈现在作者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