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功颂德的东西太多了,没必要再增加一本。 霍夫施塔特 美国政治传统的缔造者,不单单有英雄与智者,也有贪婪的利益集团。他们,同为历史的主角。 本书选取了美国从独立战争到二战之间的十二个代表性人物和群体,包括开国元勋、杰斐逊、杰克逊、卡尔霍恩、林肯、分肥者、老罗斯福和小罗斯福等,娓娓道来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表现。这里没有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只有在信念与利益之间腾挪辗转的政治人物,他们的争斗与妥协,共同塑造了美国的政治传统。 一部了解美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经典之作。
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 美好生活 。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 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在全球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故事。
这是一部美国开国元勋富有启发性的财务史,揭示了他们的个人财务如何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的诞生。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在宣言的结尾处写下这么一句话: 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荣誉,互相宣誓。 建国者们的生命和荣誉确实悬而未决,但他们的财产又是什么呢?他们通过独立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对自由和正义,以及对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命运产生了哪些挥之不去的影响? 通过仔细研究建国者们的财务状况,以及他们为塑造一个新国家而做出的前所未有的决定,本书尝试回答这些重要而及时,且前人几乎从未探究过的问题,并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原因和进行方式进行全新阐释。在人们对脆弱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不平等有了更为深刻认识的今天,这本书的意义尤为重大。
这是一部剖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著作。 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将焦点放在20世纪初期的经济危机,试图将它研究透彻以避免人类重蹈覆辙。围绕这个话题,学者们推出了很多理论,比如这次经济危机是否因为德国、美国领导人的行为加剧;西方各国政府在危机中是否鼓励了极端主义;人类应该怎样认识新的经济危机;在当今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应该采取怎样 正确 的行动? 对于这些问题,三位作者在书中作了回答,同时细致地阐述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机制;评论了政府的策略;总结了解决危机的策略,让现今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对经济危机产生更深层的认识。
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从一个殖民地附属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内战、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三版)》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全书提纲挈领,引人入胜,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工业经济狂飙突进,一个未来的工业霸主已呼之欲出。但在此之前,美国还需要解决贫富分化加剧、人口结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民粹主义问题。 本书讲述了约从1890年到1939年之间美国的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民粹主义运动,衰落的乡村对于城市化、工业化发起抗争。第二次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反垄断、反政治腐败为核心。第三次则是罗斯福新政,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调和各阶层、各种族之间的利益。 这一波接一波的改革浪潮,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利益受损集团的诉求,凝聚了新的社会共识,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成果,也为二战后美国登顶世界霸主奠定了国内基础。 而今,面临新时代的民粹主义与阶级固化,美国能通过改革, 让美国再次伟大 吗?
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战争回忆录,他既是此次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此次战争ZUI详细的记录者,收集了大量手资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对美国南北战争客观、公正、真实、详尽的描述,但又不乏个人情感的流露。阅读本书,了解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跟随格兰特将军亲历战争的真实场面。全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200余幅珍贵战争图片,展现这段弥漫着硝烟、充斥着杀戮、上演着戮战的美国内战史。本书曾被评为影响美国历史的50本书之一。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结出了格外丰硕的果实。 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美国可谓 达尔文国度 ,达尔文的影响无出其右,但也随时间而呈现不同的侧重。大体以1890年为界,此前为镀金时代,美国经济狂飙突进,社会思潮以个人式的达尔文主义为主,鼓吹自由放任、适者生存、丛林法则;此后美国步入进步时代,美国国内矛盾加剧,集体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跃居主流,作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达尔文主义陷入沉寂,但 只要社会存在掠夺性,它便有可能卷土重来。
本书基于大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档案和未出版的私人信件,从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首都的建设、美国内战,深刻剖析了法国力量对美国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法兰西就没有美利坚。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亟需一支生力军的加入,打破力量的平衡,实现战局的扭转。所有欧洲的政治家一致认为,这支力量就是美国。作者以史为鉴,告诉美国政府,与法国结盟则美国兴,因此美国加入法国所在的协约国集团是英明之举,而历史的走向表明,作者的观点是科学的、透彻的、高瞻远瞩的、预言性的。
《大河与大国》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一部开创性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工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历史,华工帮助打造了现代美国,但直到现在才从历史的阴影中现身。 成千上万的华工从大洋彼岸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财富。他们聚集在横贯大陆铁路的西部工地上,花了数年时间在内华达山脉积雪的悬崖上炸开隧道,在炽热的犹他州沙漠上铺设铁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将美国的东西部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在这些危险的工作中幸存下来的人将遭受另一种死亡:一种历史性的死亡,他们首先被推到美国社会的边缘,然后又被推到公众记忆的边缘。 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获奖学者张少书利用前所未有的研究来重现中国铁路工人的故事,肯定他们在重建美国中发挥的作用。本书是对历史不公的一次宝贵纠正,将这些 沉默的钢钉 重新放回他们在美国奇迹中应有的位置。
香蕉共和国 、经济殖民、拉丁美洲、人类学、环境史、外交、消费主义 《香蕉的报复》揭示了平平无奇的 香蕉 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香蕉生产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洪都拉斯逐渐建立起垄断地位,需要更多的土地,当地人因此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家园。不止于此,洪都拉斯人的劳动逐渐被商品化,他们被迫成为出口经济的奴隶。 索鲁里将洪都拉斯的环境恶化和单一经济归咎于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当时,跨国公司将种植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旨在充分剥削、赚取利润。在洪都拉斯香蕉产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如联合果品公司)这类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企业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在政治和自然环境方面,对洪都拉斯实行着全面控制。跨国资本控制了当地铁路,改变了景观
本书是一本墨西哥的简易指南,叙述了从前哥伦布时代开始的墨西哥历史,包括欧洲的入侵和殖民,新西班牙在19世纪的崩溃以及共和国建立等。结合对墨西哥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历史的综合描述,本书讨论了包括立宪主义与个人权力的关系、联邦主义和中央集权之间的辩论以及天主教会在世俗国家的角色等主要议题。
《亚美尼亚史》一书是由公元5世纪亚美尼亚伟大的史学家莫夫谢斯 霍列纳齐创作的一本书写亚美尼亚历史的学术著作。本书包含了关于古代亚美尼亚传说的独特材料以及关于邻国历史和文化的大量数据,揭示了亚美尼亚这个拥有古老文明国家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亚美尼亚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开拓与建设,以及他们对全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亚美尼亚史》一书中所记录的亚美尼亚历史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亚美尼亚望族马米科尼扬起源于中国的传说在亚美尼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本书从大历史视角讨论了欧洲人对美洲的发现与征服,如何改变了美洲、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全景式还原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征服与殖民,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碰撞和种族灭绝;从社会学视角和丰富的历史细节还原美洲原住民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瓦解。并全程解读了首个全球性殖民帝国西班牙的崛起。 同时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古典文献、建筑以及各种文物真迹、复原图、地图,全面地再现玛雅等美洲文明的瑰丽、奇幻和未解之谜。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
1545年,在玻利维亚高地一座荒凉的红色山峰上,一位印第安预言家发现了富银矿砂。西班牙人继而在此找到了一条富矿脉,缔造了波托西作为 帝王之城 的传奇。波托西是一个由土著工人、女性商贩、非洲奴隶等普通居民,以及与他们一道居住的精英商人、精炼厂厂主、富有寡妇和皇室官员共同构筑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富有活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讲述了这一传奇矿业城市的兴衰。在波托西从16世纪闪耀兴起直至19世纪黯然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克里斯 莱恩阐述了白银对于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对发展中超限度与破坏性行为的生动描绘,揭露出人类在矿尘飞扬背后残酷无情的诸多过往。
这是一部环加勒比海的地区史。 全书讲述了从哥伦布航海发现到2000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大约五百年间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全书以飓风为切入点,关注风暴与政治事件、宗教信仰、福利和慈善救济组织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勒比海五百年》关注的重点并非飓风本身,而是飓风如何塑造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大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又如何影响了风暴造成的后果。《加勒比海五百年》揭示了对慈善机构、社区和政府职能的态度转变如何改变国家和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也揭示了政治和思想变革如何塑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看法: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对于环境本应负有一定责任,而自然现象正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
1787年夏,美国费城。在那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55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43岁,来自12个立场各异的邦,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他们几乎对任何一个议题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正是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历经2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增加了27条修正案,不啻为一个奇迹。
1879年10月22日夜晚,爱迪生点亮了一只以炭化棉丝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灯泡持续发光14个小时。爱迪生知道自己将搭建一套可行的照明系统,有可能迎来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他做梦也没想到,电灯对世界的影响力远超预期。它将会照亮人类对深海、洞穴、极地及微观世界的认知之路,改变建筑、城市规划、戏剧等几乎每一个行业。它还将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着人们进入现代生活: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漫长的工作时间,24小时运转的工厂、公共交通和全球化贸易网络,旺盛的夜间休闲娱乐需求,盛行的消费主义 电灯及那个时代大量涌现的其他发明,为世界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人们去博览会观看新机器;大众杂志讲述科学原理,教人们自己动手制作发电机;专利法案保护每一位普通人的发明。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到对未来的改变之中,人们相信很快
本书揭示了被粉饰过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另一面 暴力,即美国实际诞生于一场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内战。作者不但用生动翔实的文字展示了爱国者与保皇派、英国兵与平民、白人与黑人、印第安人之间的种种暴力行为,还展示出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即英国人对无休止战争的左右为难以及胜利者对战争罪行的抹除、篡改和美化。 本书试图从历史中发掘美国现当代种种对外政策的暴力基因,进而对通过暴力手段追求正义目标的行为做出批判和否定。因此可以说,美国是通过一场残忍无情、毁坏灵魂的战争建立起来的,无法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美国的过去与当下!
本书讲述了阿根廷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从前殖民时代到现代,每一章都讲述了特定时代最重要的事件,包括阿根廷早期文明的发展、西方殖民者的活动、阿根廷人民为建立自己的国家进行的斗争,及现代阿根廷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探讨。乔纳森 C.布朗(JonathanC.Brown)是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其著作《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社会史》和《1776-1860年阿根廷社会经济史》均曾获奖。
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专享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珍妮特号”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冰雪王国(美国军舰珍妮特号的极地远征)》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著名的“珍妮特”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汉普顿?塞兹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独家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本书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
本书全景式地回顾了中美洲五国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历史,重新思考了该区域发展现状的根源。作者创新性地从 统一 视角出发,系统地描绘了中美洲五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末的历史变迁。类似的地理气候条件、共同的西班牙殖民历史、相近的文化语言传统等因素让中美洲五国具有走向联合的内在动力。作者指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前,在地峡上居住的原住民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交战频繁。西班牙人为了维系统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分离传统。因此,在殖民统治时期尽管地峡经历了三百年的统一,但是各国之间的交往仅停留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凝聚。在脱离殖民统治初期,部分中美洲自由派精英效仿北美模式,一度建立起短暂的中美洲联邦。然而,由于在政治上缺乏主张统一的强大政治权威,经济上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