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第13版)》讲述 地理大发现 至今的美国历史。以政治史为经,以经济史、文化史为纬,兼采新文化史、跨国史等多种崭新视角,展现了美国从初生到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叙述流畅,生动活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通史。
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将两个大陆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了一个不仅连接而且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本书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国家的创建及其经历移民、战争和发明创造后的扩张 ;陷入内战;卷入欧洲战争; 成为世界强国以及 二战 后在建立现代自由国际秩序(法治、人权、开放边界、自由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的对外冲突,对内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今日美国的分化与分裂。 美国历史是一场大型的人类政治实践,美国实践基于三个理念:政治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本书记录了400多年来这场实践中有关起因、进程、后果的问题。 美国人缺乏共同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充满裂缝的根基之上建立的共和国也很容易破碎坍塌。 作者吉尔 莱波雷用多元的视角还原逐渐破碎的美国梦的真实历史,希望指引读者找到这个国家的真谛,同时帮助我们
本书为美国知名政治学家约翰 赫伯特 奥尔德里奇(John H.Aldrich)于1995年首次出版的美国政治和政党研究经典之作《为什么政党是必要的?美国政党政治的起源与转型》的修订版。全书通过对美国政党历史和政党政治的研究,回答了关于政党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美国政党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说,在美国为什么是政党,而非其他组织,成为政治权力分配中的主要角色? 奥尔德里奇调查了美国政党发展的关键事件,展示了它们如何应对民主的三个基本问题:如何控制竞选公职的人数,如何动员选民,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实现执政后目标所需的多数票。 作者通过研究二战以来政党特征的深刻变化,特别是考虑到当代正在发生的变革,包括南方共和党的崛起,以及这些变革所取得的成就,而将这一创新性的叙述延伸到今日。最后,本书对政党制度,特别是美国的两党制进行
在美国历史中,美洲土著居民通常被历史学家们忽略,他们要么是白人需要克服的障碍,要么被排除在美国自独立建国到成为强大国家的奋斗史之外,即便美国历史上最持久的印第安人也没多少故事被传颂。不过,近年来这种长期忽视美洲原住民历史的形势正在改变,许多新一代的学者坚持认为,任何完整的美国历史都不应该抹杀美洲原住民尤其是印第安民族为生存和复兴所做的努力。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内德 黑鹰将五个世纪美洲的征服者们和原住民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西班牙殖民探险到20世纪末美洲原住民自决的兴起,展现了美洲原住民的光辉事迹,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在对美国历史的重述中承认了美洲原住民持久的力量、能动性和生存合法性,对美国两百年的历史进行了更真实的描述,使本书成为一部优秀的著作。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美国社群角度,将塑造美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力量的复杂相互作用编织在一起。从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到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个人与国家的故事相互交织。作者通过解读社群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审视在不同时空中塑造着美国人生活的复杂的历史力量,全面回顾美国社群、历史、政府、文化和政治,理解美国的过去,真正读懂美国。 其中,不仅包括美国历史中那些传统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事件,围绕着美国历重要的争论和冲突 独立、新兴的民主、奴隶制、西进定居、帝国扩张、经济大萧条、战争、技术变革,持续记录不断重塑当地生活环境的重大事件;也通过细节刻画,如北达科他州密苏里河上游的曼丹村民的视角来展示美国西部的领土扩张,非裔美国人在南卡罗来纳海岛的经历来介绍重建时期的政策,真正从独特的大陆视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8版)(上下册套装)》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对美国过往历史引人深思的描述,追溯了美国社会何以呈现为她今天这种样式,发展到如今的政府形态。行文关注普通民众与特殊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对政治事件的讨论与其对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影响紧密结合到一起,对起源和文化背景各异的所有美利坚民族、社会各阶层及他们的生活和经历做了详尽的描述。作者们富有想象力的分析,揭示了自1492年到2016年这500多年来塑造了和正在重新塑造美国社会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上册叙述了1492 1877年的历史,下册则叙述了1865 2016年的历史。上册叙述1492 1877年的历史,下册叙述1865 2016年的历史。
本书将费城会议、各州对宪法的批准、《权利法案》的制定这三个事件统合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迄今最完整的关于美国联邦制宪的通史。书中,克拉曼以深刻的洞察力,解释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经济、政治和宪政斗争的复杂性,并以 祛魅 的方式,讲述了制宪者们的利益冲突如何塑造了美国宪法,以及美国历史本身。其将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认识美国制宪过程和美国宪法本质的新视角:传统的制宪史研究强调,推动费城制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且制宪者在费城会议上起草宪法,是一场建构国家制度的创新活动。克拉曼不否定制宪动因的多元性,但他强调推动制宪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各州出现的 过度民主 ,并强调费城会议起草的宪法与18世纪70年代更加民主的州宪法大相径庭,带有一种内在的 反民主 的保守性。
《美国内战史: 1861 1865》以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线索,引用大量官方记录、日记、传记、回忆录、书信等资料,讲述了北方联邦军和南方邦联军之间长达五年的战争,揭示了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本质以及北方获胜、南方战败的深层原因。书中详细描述了布尔溪战役、夏洛战役、莫比尔湾战役等重大战役和一些重要将领的性格特征。林肯上台为什么会引发内战?战争初期,北方联邦军因何节节败退?乔治 B.麦克莱伦为何屡失战机,却深得林肯的信任?被邦联军多次包围的首都华盛顿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持中立的英国对美国内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势如破竹的南方邦联军缘何一步步走向失败?内战给美国南北方人民造成了哪些伤害?本书将一一解答。
本书挑选当代拉美社科思想界十二位奠基性学者的代表性作品,从依附理论、解放哲学、霸权理论、后殖民理论,到女权主义运动史、大众文艺。以去殖民的立场、超越本土民族主义和跨学科的视野,梳理了拉美本土思想肌理。不仅为读者深描了拉美及其所处的国际体系、殖民结构、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坐标,而且这些论著也是当代诸多批判理论的思想奠基,为我们在后殖民时代重新思考全球秩序提供重要参考。
19世纪80年代到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出现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实践。这个时期被称为 进步时代 。进步时代是美国历具重要意义的时期之一。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变革,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历史学家认为,反垄断、环境保护、禁酒、妇女参政权、儿童保护、产品质量控制成为当时进步主义改革者的重要选择。 有别于传统的历史学家,罗斯巴德在本书中并非向读者详细描述进步时代。相反,他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对这个时代进行了革命性诠释,深入分析了当时政策选择背后的原因、推动群体。在罗斯巴德看来,进步主义带来了有组织种族主义的胜利,南部黑人被剥夺选举权,移民终止,联邦政府推动建设的大政府、大企业和大工会三方联盟,对军人形象和征兵的大肆赞美,以及美国的
从清洁工到百万富翁,这片蕴藏无限可能的土地至今仍旧披着神秘的外衣。本书探寻了美国历史中的诸多悖论:一面是对美国土著人的奴役与屠杀,另一面是大发善心做公益;一面是全球大众文化,另一面是颠覆性反主流文化;一面是世俗的追名逐利,另一面是崇高的爱国情怀。本书的宏观叙述证明出乎意料的开始是美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希律王之名能在后世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福音书中记载了他为保住王位,屠尽伯利恒两岁以下幼儿的恶毒事迹。这段叙述显属虚构之作,福音书塑造的形象并不能让史学家信服。若要解读他含混不清的面貌,史学家还需研读史料文本,并参考的考古成果以便对史籍加以解读。有人称他是周旋于罗马与犹太人之间的双面王;有人称他为暴君,说他大举清除异己,乃至残害家人,祸及亲生子嗣;而其他希律王时代的见证者则盛赞他的功绩,颂扬他的忠勇。 那么在他双面人的面具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物?为揭示希律王的真面目,本书从 具象事物 着眼,诠释希律王的建筑作品。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奇思异想、适合放胆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深受奥古斯都及罗马影响的时代,而希律王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之一。通过还原希律王的建筑,可以更好地品读这位
在《门外之民》中,著名历史学家、 工匠研究教父 阿尔弗雷德 F.扬挑战了正统叙事对美国革命时期 大人物 的强调,探究了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普通男女在决定事件发展方面的作用,他们对美国 建国者 的影响,以及革命的 民众方面 终是如何在公众记忆中呈现的。 本书汇集了阿尔弗雷德 F.扬半个多世纪关于美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从对海港城市工匠的多层面分析,到对几乎被遗忘的自由树的深度探索,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拉丁美洲在地理上通常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本书梳理拉丁美洲从远古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作者把拉丁美洲上下古今的历史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1、古代时期从远古至欧洲殖民主义的入侵。2、殖民统治时期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时300年。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到来,打断了印第安人自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殖民帝国。3、拉美国家的早期发展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时约100年,其中,又可分两个阶段,前后各50年。19世纪初拉美独立革命推翻了殖民统治,开启了迈向现代社会的新时期。4、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时期20世纪拉丁美洲历史的重要内容是改变依附和落后地位,探索自主性的现代化道路。5、80年代以后的调整和发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拉丁美洲普遍地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新美国:从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到西奥多 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蜕变》讲述了从亚伯拉罕 林肯到伍德罗 威尔逊期间美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变革,梳理了西进运动、南方重建、反托拉斯运动、格兰其运动、自由铸银币运动、反改革运动、黑幕揭发运动的始末。除关注美国老牌政党 共和党与民族党外,本书还讲述了平民主义及人民党的发迹、兴盛与衰落;通过描述巴拿马运河的修建、美英关系的平衡和美西战争的爆发等,揭示了美国从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到西奥多 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蜕变,展现了美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艰难与曲折。
密西西比河是贯通美国内陆水运的大动脉,为这片土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但是,这条大河又始终桀骜不驯,时常泛滥成灾。能否有效治理、开发甚至驯服这条河流,关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再次肆虐,洪水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无论是波涛中奋力挣扎求生的灾民,还是在幕后操纵时局的总统议员、富豪商贾,每个美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场洪水裹挟。紧随这场灾难而来的,更是人间权力斗争的暴风雨:荣誉原则与金钱利益相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强烈对立。这些矛盾相互交织,撼动着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时代局势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约翰 M.巴里依托大量档案文件,采访了诸多知情者,并实地走
《美国*夫人回忆录》由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威廉 霍华德 塔夫脱的夫人海伦 赫伦著。塔夫脱总统夫人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回忆录的重要性。美国是如何对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的?美国对菲律宾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哪些作用?塔夫脱总统如何突破种族、政治、宗教的藩篱推动和平主义的?美国对中国和日本的印象分别是什么?不同的印象如何影响美国的远东战略的?本书将会一一作答。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本书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 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 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 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视角
本书以文化生态学、系统论和文化功能论为指导,以详尽和仔细的历时和共时性分析,对秘鲁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进行了动态分析,重建了河谷自前陶期至西班牙征服时期长达两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本书是一本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它展示了如何在时间、经费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区域范围的聚落形态调查。本书将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分为八期,并建立了生活居址、社区和仪式建筑、防御工事或庇护所和墓地四种功能类型。然后通过对遗址的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追溯维鲁河谷人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历时变迁。同时参照秘鲁沿海河谷和其他地区的社会文化互动,为维鲁河谷史前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副较为清晰的图像。维鲁河谷研究成为考古学方法论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成,这在美国和加拿大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密不可分。本画册通过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较为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设铁路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