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西方历史通识作品。它通过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现代 4个时间阶段、50个关键节点,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串联起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作者将大众对西方的各种散点式印象,用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展现一场延续几千年的精彩风暴;同时提出了很多深层次的洞察,让读者可以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发现意想不到的新意。 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塑造,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它将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西方,理解今天的世界,从而真正地理解中国。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 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 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 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 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 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 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公元8世纪,塔里克 伊本 齐亚德攻占西哥特人国土,开启了摩尔人统治西班牙的时代。之后近八百年,西班牙在摩尔人的领导下创造了无数奇迹,艺术、文学与科学蓬勃发展,成为欧洲中世纪开明国家的典范。 国王与觊觎者、圣徒与罪人、牧师与骑士、吟游诗人与被流放的英雄,摩尔人、哥特人、柏柏尔人 纷繁的势力与角色在此八百年间轮番登场,古老的传说、被诅咒的高塔,以及战况惨烈的旷野,共同构筑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王朝的更迭,信仰的碰撞,这注定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西班牙历史。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 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揭露军火工业、政客、金融家勾连而成的 军工复合体 操纵战争的事实 扭转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查报告,彻底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 两位记者通过多年实地走访,对二十世纪初的主要军火商,比如杜邦、柯尔特、雷明顿、克虏伯和斯柯达工厂,以及希拉姆 马克沁和巴希尔 扎哈罗夫等军火贩子的故事进行了讲述。通过多个视角的对比,作者发现,国际军火工业为了攫取利润,通过操纵公众舆论、行贿、煽动冲突等方式,与贪污政客、腐败政府组成 军工复合体 ,以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和平为代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人为延长了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毫无疑问,马丁?吉尔伯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迄今关于二战的*好的单卷本,被誉为20世纪英国伟大的战争纪实作品,出版至今已再版9次。吉尔伯特作为丘吉尔的助手及密友,凭借丰富的*手资料,包括私密档案、日记、回忆录和文献资料,集十余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吉尔伯特以时间为主线,完美地掌控了这场战争的庞大规模和军事战略,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详实的记述。吉尔伯特凭借其卓越的洞察力,将指挥决策、竞争与罪恶三个不同的要素,与陆海空军的作战经历充分结合,展现了这场人性、勇气与野蛮纠缠的大战。此外,吉尔伯特关注到二战中具体的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撕开了冰冷统计数字背后人类的痛苦,构成了二战中英勇绝伦、不畏牺牲的宏伟画卷。
15世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开启,白银仿若洪流涌入全球市场,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白银时代 应运而生。直到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逐渐转向金本位制, 白银时代 才宣告终结。 在这场全球化的激烈角逐中,本土无银矿的英国为什么能异军突起,一举斩获现代世界霸权,而坐拥丰富银矿资源的西班牙,却一步步深陷泥潭,逐渐被时代洪流边缘化?作者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层层破译世界权力中心更迭背后错综复杂的内在逻辑,一部 白银 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也是历史上三大著名帝国的首都。作为东西方之间的门户,亚洲与欧洲的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1453年, 征服者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奥斯曼人的统治下,这座城市从拜占庭的残余缩影再次成为广袤帝国与繁荣文明的中心。 在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被称为 最后一位伟大的东方学家 的中东史大家伯纳德 刘易斯描述了15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伟大时代的城市发展及其文明重构。刘易斯依靠奥斯曼编年史家、诗人和欧洲旅行者的第一手资料,以当时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视角,配以奥斯曼的散文和诗歌,生动再现了伊斯坦布尔及其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苏丹、宫廷官员、宗教学者等各大阶层的面貌。本书书写的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更是奥斯曼帝国鼎盛
本书是兰克史学文选第二辑,导言由德国史学理论家约恩 吕森和斯特凡 约尔丹撰写,介绍了兰克的生平,并评述兰克的重要著作和史学思想,为读者大众了解兰克和兰克史学提供了帮助。正文收录体裁多样、主旨丰富的十八篇文章:有诗作、信函、著作前言、遗作草稿、讲座导言、杂志文章等等,从中可管窥兰克的 历史神学 、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和普遍历史理论,了解他对客观性、个体性的认知,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哲学观点,以及对历史学家特殊任务和特殊素养的总结。 虽然兰克《全集》多达54卷,但他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散布于诸多论著之中,他本人从未作专门著述。本套 兰克史学文选 收录体现兰克史学精神的篇章,自德文译出,为国内史学界提供全面了解兰克史学的路径。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 系列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画风,生动有趣的故事,按照二战发生的时间轴,将那一段宏大的二战历史渐次展现,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二战这段历史。 本书是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 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一方面集中讲述了二战后期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和大事件,如中途岛海战、偷袭珍珠港、刺杀希特勒、核袭日本等,以及战役背后的传奇人物与逸事;另一方面重点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创新性武器。 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
从1919到1939, 二十年停战 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本书选取的历史片段,既有 希特勒上台 的主题,又有 查科战争 这样 并不起眼 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又一次翻版。而作者正是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定位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尽管笼罩在两次大战的阴影中,也很难说这段日子是平静幸福的,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能说是难以忍受的。不管个人的感观如何,时代的巨轮仍不可逆转地向前转动。1919 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目前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十分困难,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重述历史事件,而是希望用优雅的评述表
本书是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 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系统地讲解了1914 年至1941 年的历史故事,向读者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起因和战事经过,包括德国崛起、闪击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珍珠港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等;另外,还揭秘了纳粹藏宝,盘点了意大利的军事实力。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
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马丁?吉尔伯特爵士呕心四十载,逐一踏访了一战数十个主战场,手握丘吉尔有关一战的私人资料,亲访百位一战将军与老兵,研读数十万份资料、档案、回忆录、信函,与参加过一战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进行了历时长达五年的深入讨论,写就了这部全面深入的《*次世界大战史》。吉尔伯特从人性的角度向我们全景展现了一战,让读者看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失落、科技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对自身理性的盲目自大。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它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稿介绍了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本书稿分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的强盛、希波战争和波斯帝国的衰亡等四部分,用20多万字对整个波斯帝国的兴衰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
曾经璀璨无比的迦太基帝国为何会在繁荣700多年后覆灭,它的兴亡对后世有着怎样的重要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英国近代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 丘奇认真梳理大量史料,从昔日地中海霸主的历史碎片中一路探索,完成了这部叙述迦太基历史的著作。他呕心沥血多年,皓首穷经,细致地勾勒出迦太基旧有的样貌,详细地叙述了迦太基从建立、崛起到覆亡的全过程,探讨了迦太基的文化及腓尼基人的民族特性,更塑造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勇猛善战的形象,让本书成为一部广大读者研究和学习迦太基历史的权威作品。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 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线上七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公元70年,犹太人还是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农业为生的半文盲族群。到了1492年,犹太人已经成为了精通手工艺、商业贸易、借贷业和医药业,遍布东至印度芒格洛尔、西至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广袤地区的族群。是什么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变化?《被选中的少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这一千多年间犹太民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缘由,指出犹太人的流散大部分是其自愿选择的结果,并以详尽的历史证据和经济学理论模型,在犹太人教育的普及和其职业选择之间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该书2012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法语、希伯来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波兰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8种语言。
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夕,活跃于反殖民运动前线的弗朗兹 法农因病离世,弥留之际,他始终关切尚未获得解放的受苦的人,并将反帝斗争的切身经验和深刻反思凝结在《全世界受苦的人》中。 这部出版伊始即引起轰动的杰作,充满了对殖民地当下和未来的担忧。在书中,法农不仅对可能误入歧途的解放斗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更对胜利果实何以被攫取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提醒读者,唯有团结贫苦人民,全面打破殖民者以暴力方式施加的经济、文化、精神枷锁,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解放。半个多世纪后,法农通过激情澎湃的文字所发出的呐喊,早已超越了反殖民语境,对于全世界反抗不平等的斗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毒药还是药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都极为长久而深远。自古以来,人类就努力避开毒,活用有功效的物质。同一种物质由于用量和用法的不同,既可以是毒,也可以是药。本书从苏格拉底被灌下的毒药到炼金术、兴奋剂,介绍了古今中外有关毒药和药物的秘密故事。 初,人类把巫术、咒语和祈祷当成治病良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事物认识的加深,人们掌握了特定的本草和动物药的药理和毒理,从而开发了汉方药和兰药;到了近代,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人类通过有机合成化学,在实验室利用制造出大量的合成药物。人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炼制的丹药后来被证明含有毒物质汞,人类先当成毒物的肉毒杆菌现在却成了无数人妄图青春永驻的良药。汉方药与西药的有效性,历史上存在很多次的论战和对决,相信您在阅读本书后能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