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成书于1147年,1187年初次出版流传于世,是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至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十卷,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是迄今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子平真诠》有体有用,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判断干支的旺衰、如何取用神、用神在具体格局中如何应用、如何确定六亲等学习 命理的*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正基于此,**名命理学家徐乐吾先生应邀欣然为该书增注,所注内容譬解详明,例证丰富, 加便于初学者研习使用。 四柱命理学可以分为理法和技法两部分,而《滴天髓阐微》可以说是理法方面的高峰之作。子评论命的根本原理在该书中得到了完整、充分的阐述,而且作者在列举大量实例引证的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的取用神方法渗透展示,体现了灵活、辨证论命这一子平 的重要思想。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作为经典应用,并世代秘传。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为域外汉籍研究著作,书中借助 汉文化整体研究 以及传播学、文本学等相关理论,以《史记》《汉书》在古代朝鲜半岛传播、接受评论的史实为基本资料,全面探讨了两书作为历史文本在域外语境下的 事、文、义 方面表现出来的力,指出两书在朝鲜传播过程中受经体史用、文道一体等理学史学观念影响较多,从而使史汉文本的力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作者又将史汉两书在朝鲜与在日本、越南等地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学术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全书资料梳理详实,脉络清晰,是域外汉籍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为朝鲜以及东亚其他诸国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本书是首次发现的叶向高墓志铭的整理成果,包括铭文全文加上相关人物、内容释读。叶向高是明万历年间首辅大学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独相十三载。整块墓志铭近万字,以较大篇幅概述了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忠奸纷争和叶向高独撑残局,整饬朝纲,忍辱负重,力保忠良的高风亮节。该墓志铭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同时,墓志铭颜体楷书,书法韵味隽永,风神超迈。书法者文震孟,天启二年状元,书法大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曾孙,曾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其书迹遍布天下,可与曾祖文征明相媲美,有书法字帖行世。故出版这份墓志铭,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所收是《新青年》杂志编读往来书信,写信者有普通读者,也有思想文化界知名人士,或者日后成为知名学者,颇能反映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和社会风尚,集中呈现,便于治学者应用,也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是中国古都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本书作者皆为本领域研究的菁英,既有学界名宿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邹逸麟教授、朱士光教授等,也有后起之才俊。本书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八载,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范成大笔记六种(繁体坚排版)》共有笔记六种。其中四种属游记,是作者于南宋前导六年出使金国及乾道八年赴广西南路桂林、就知静江负仕途中的考察日记。 1998年我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加“”的图书为后出部分。我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关于《墨香阁集》的版本,据《清人别集总目》有道光二年家刻本和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两种,并都保存在湖南图书馆,但我们始终没找到后者。我们用作底本的是道光二年家刻本,共六册,封面注明“彭氏家藏”,卷尾有藏章两方,均为朱文篆书:一为“青宫太保”,这是清末重臣胡林翼的闲章;一为“箴言书院藏书”,说明此书曾藏于胡氏在其家乡湖南益阳创建的箴言书院。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按内容分篇章,通过翔实资料,生动细致地叙述了1848—1949年间美国华人如何调处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关系,以何种手段、技能和社会组织来在异国他乡立足谋生。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在出使期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德等国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享誉一时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和思想家。光绪二十年(1894)返国,即病逝于上海。
本书是1987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了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联合编纂的。柳亚子先生是一位收到社会各界广泛尊重的爱国志士,特别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知名于世。他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紧随时代步伐,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奋斗了终生。他的爱国热情、政治节操和诗词创作都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一书,讲述了一名日本间谍岛崎役治借民间摄影师之名,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的间谍活动。日本间谍可谓无孔不入,他们刺探和搜集的情报非常细致、准确,以致将那个时期中国各个方面的状况一览无遗地暴露在众人面前,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和发动全面对华战争做了详细的信息铺垫。书中出自日本间谍及各类“观光客”对中国政治、军事、民情和民心的分析,可以看到那时中国由于人穷国弱、民国政府无能腐败而处处被列强鄙视和欺侮的事实。这既刺痛着我们的心,也真实反映了那时中国的现状,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镜鉴意义。
日本侵略者的 火打破了书斋和实验室的宁静,中国科学事业聚集的东部地区相继沦陷,众多科研机构或遭 火摧毁,或被迫搬迁后方。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打乱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科学发展进入寒冬。 在那段岁月里,一位位科学家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历经艰难险阻,迁徙到大后方。在简陋的工作室,在既无器械设备又无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或从事科学研究,或研发 ,努力培养人才,在破碎的山河之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奉献了自己的科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