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尼族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脉的时候,面对茫茫群山和无底深谷,绝望之下最终做出了在哀牢山扎根的选择,创立了的“高山森林,中山村寨,低山梯田”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演绎了独特的自然宇宙观以及建筑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自然人生观。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拥有这种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自然典范:上百万亩梯田奇观。从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七大田制之一,到公元2013年元阳梯田成功申遗,哀牢山深处这无数梯田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使用价值,仍旧未能展示完尽。 千百年来哈尼人对大山的倾心打磨,已经让哈尼梯田成为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艺术品,它随四季的变幻呈现出种种神奇和壮美,那些线条和韵律,被纷至沓往的人们称之为大地的艺术。 但盛名之下,每个人
本讲义的内容是: 首先要向有志于治民族史的读者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门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条顺利前进的通道。 其次要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了解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参考文献书目,便于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向上攀登。 第三要传授他们治史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治史的钥匙,便于他们打开史学之门,易于升堂入奥,显示他们的才华,不因袭陈说,自我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第四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运用思维的能力,明辨学术思想上的是非,并在史学界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内容复杂,作者把他们约略分类,大体上从狭义说,可划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如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分东北诸民族、北方诸民族、西北诸民族、西藏、西南诸民族、中东南诸民族六编。各编以单一民族史成章,各章以各民族的形成和演化为脉络,清楚地叙述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法高远,史料丰富,线索清晰,行文流畅。一册在手,各少数民族之史迹一目了然,可极大地方便广大历史爱好者对于各少数民族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本书是我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为我国民族院校的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为我国民族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了一本全面系统的教材。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
《云南简史(新增订本)》讲述远古和先秦时期的云南,云南的原始社会及其解体,远古和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联系,庄蹁王滇,秦汉时期的云南,秦开“五尺道”和在云南“置吏”,汉武帝设益州郡和东汉设等。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它的代表,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形象将地彪炳于史册。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本书作者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由王古鲁翻译。共上、下两册;全书对古代的大秦国、条支国等具体所指和名称由来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对见于大秦传中的中国思想及西域地理情况进行了梳理,对人们进行塞外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彝族腊罗巴支系亲属制度的实践状况。运用谱系调查的方法,笔者在较长时段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中搜集了大量的亲属制度材料,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亲属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从身体表征系统出发,笔者揭示了腊罗巴人血缘传递的基本观念,并在确定他们社会血亲性排斥范围的基础上,框定其社会血亲及姻亲的范围,以及陈述了与此相匹的居住形式、财产传递和亲属称谓,进而在学术上对该支系的亲属制度系属做了定性分析。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民
班布日著的《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是《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七。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北元、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阐述了元朝之后这些汗国汗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蒙古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稿可读性强,描写细腻生动,便于普通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蒙古民族历史。
陶希圣编著的《中国民族战史(精)》分别叙述了自秦汉至清代的中国古代民族战争,以及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并从中总结出民族战争的教训,也分析了这些民族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当时的情形,有着丰富的内涵,原是抗战时期为军事院校撰写的战时教本,旨在帮助青年通过历史教训理解战争的社会意义。
多桑精通欧洲诸国语及土耳其、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语,又得以利用巴黎所藏东方文献,全面地检查了有关蒙古史的文献,充分利用了波斯、阿拉伯以及拉丁、亚美尼亚等各种文字史料,并利用了宋君荣、冯秉正翻译的汉文史料,用法文著成四卷本《蒙古史》。在时间上述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空间上并言中国以外诸汗国,尤详于窝阔台、贵由、蒙哥三汗经营西域事,对十三四世纪时蒙古民族向中亚、西亚的发展,以及达到东欧各地的活动史实等进行了详细记述。他把丰富的原始资料组织到系统而完整的叙述中,并标明出处,因此,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是学者们了解蒙元史全貌和有关资料(特别是波斯、阿拉伯文重要史料)的主要参考书。其卷初版于1824年,后又据施密特的《蒙古源流》德译本、俾丘林的《元史》前三卷俄译本作了较大补充,全书于1834至1835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