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 苏北人 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泰山传:东岳圣山志》是一部比较系统介绍泰山历史的专著。本书最初由美国人赖恒利着手写作,但由于其不幸离世,后来则由美国人德怀特 康斗 贝克尔接手,最终完成本书的创作。 作者沿着泰山的登山路线,详细介绍了泰山的概况,山路沿途的自然景观和庙宇、遗址等人文景观,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岳信仰、民俗风情等。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从西方人的视角了解中国的泰山,不仅为泰山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泰山所承载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植根于读者的心中。
东海之滨一座古城,闽江缓缓流过,江水浇灌着两岸的花果,也孕育着悠久的文明。城内有山,有塔,有寺庙,古韵悠长,这就是福州。本书从江城福地、 海丝 枢纽、海滨邹鲁、海国先声、闽都风物、闽都新颜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闽都开放融通的襟怀,记录了福州在丝路百城中的风姿卓然。
本书以阮籍与嵇康的生平经历为叙述顺序,对两人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等做了详尽叙述,并撷取两人生命中具有转折性重大意义的事件加以深入分析,全面展现其思想与人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的命运走向,同时从侧面呈现了以阮籍与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思想风貌以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图书中的一部,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李鲁平创作完成,本书于2023年2月出版发行。 该书吸取地方志、历史研究的成果,以非虚构的方式描绘了武汉江河交汇、湖光山色的地理变迁及其空间格局,勾勒了武汉从码头贸易到近代重工业重镇到当代高新科技中心的发展历程;在交通格局、经济格局、城市格局的变化中呈现大都市的崛起与辉煌;在江河、湖泊的沧桑巨变中呈现水的特色;在城市的进步中呈现人的奋斗、城市风情和城市性格。
西安,古代长时期称之为长安,取其长治久安之意。长安是强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首都,也是魏晋之际主要变革王朝的都城,因而其历史影响波及古代中国和整个世界,是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祥地。因此,以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华文明史。宋以前西安的历史,不仅是陕西的历史,而且是中华文明史的代表。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话说西安十三朝》的编写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与西安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知识,总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等方面尤其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教训,为广大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动力。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 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宗教、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本书是中国最早以 方志学 命名的方志理论专著。本书设14章。前7章为总论,叙述方志性质、旧志利弊、新志编例;后7章为专论,以作者参纂的《绥远通志》为例,论述方志资料搜集、辨别、整理及编纂等问题。作者总结前人尤其是民国时期修志经验,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述方志的性质、种类、源流、功能及修志方法等问题;肯定章学诚的方志属史论,认为 方志者,乃一方之史也 ;将方志功能归结为七方面,突出存史功能;通过博览章学诚的方志学说,阐述其在方志编纂中对门目设置、收载要求、材料取舍等方面的看法,提出 志分多体之不必 门目不得过多之不当 等命题;提出修志须具备多种辅助学识;主张方志应增加记录史实、社会经济资料、贪劣官绅事实等。现据1935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方志学》予以整理点校出版,并收入 方志学名著丛刊 中。
该作品是 城市的力量 系列之一。 广州,作为一方地域,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南海之滨。南临大海、北倚五岭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这座城市天生带有海洋与土地混合的基因,在波浪与岩石的搏击中成长。广州,从砌下第一块城砖那天起,就是一座商业城市,在近代化转型中,起步最早,走在最前,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广州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通过纵览广州两千年历史,在宏阔的历史格局中,以富于穿透力的历史视野,讲述了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广州是如何 开眼看世界 敢为天下先 ,从一个码头转型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之都的,广州在近现代化的浪潮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际遇,并揭示了这些际遇与经历将给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全书立意深刻,主题突出,高瞻远瞩,结构明晰,文
本书围绕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凉山彝族地区(大凉山)开展的社会变革展开。全书分为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社会变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简况、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准备期开展的工作、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进行期开展的工作和社会变革后的复查补课 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凉山开展社会变革的历史全景。由此中共实现对凉山的直接治理,也使凉山从经济贫困走向快速发展。
四川号称 天府之国 ,这片沃土不仅为四川人民提供了丰盛富饶的物产,让这里的人民能够丰衣足食,同时还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本书以翔实的资料*面展示了四川各个文化领域的起始及发展。 从水旱从人的农耕文化,美轮美奂的青铜文化,风程仆仆的交通文化,到百娇千媚的蜀锦蜀绣,引*世界的盐井文化,个性鲜明的传统戏剧,以及有着悠久历史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文学、道教、史学,民俗等,作者在深入研究各领域历史的基础上,对四川文化做了高度总结、概括和梳理,*面展现了四川文化在近3000年里的发展和变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 简史 。对喜欢四川,欲了解四川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简练而丰富的读本。
本书主要讲述十多年来,作者自驾行程二十余万公里,持续地跋涉于蜀地鲜为人知或虽为人知但甚少有人涉足的古城堡和古战场。在写作古蜀城堡战场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史籍,所描绘的地理情况也是亲自勘踏。该书以散文的文学性、新闻的纪实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有机结合的笔法,来解读历史的流云和领略自然的岚烟。其可以为蜀地人文历史、古代军事史的研究者、热爱旅游者给予相关的实证和有益的启示,为酷爱蜀地历史文化的旅游者,提供拓展、探秘、寻幽的新路径。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大运河文化的著作,整部作品从纵向的历史视角描述运河的形成过程,回顾自春秋以来的区间运河,到隋唐时期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起源和历史;从地理角度按照大运河的流经路线依次研究运河沿岸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集中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概括,对大运河沿岸的名市名镇、名园名塔、名水名桥、名闸名坝、名人轶事、民俗文化和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展开阐述。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重庆的城市记忆。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 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与小买卖、动荡年代的风云流转、忘不掉的鲜香麻辣、道不尽的逸闻轶事、苦中作乐的重庆人、巴渝印象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重庆及老重庆人的生活。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作者通过梳理尘封已久的档案,讲述了老舍、沈从文、周馥。卫礼贤、孙中山、胡适、熊希龄、沈鸿烈等人在青岛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记述了青岛的城市历史,展示了青岛丰厚的底蕴和文化。
于波主编的《三晋史话(运城卷)》一书,记述内容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前。全书分十章节展开。期间,每一朝代在运城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所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所记载。如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早期人类的活动,西周、春秋时期魏晋的强盛,大汉王朝的畿辅要地,魏晋时代的名门望族,隋唐时期的*盛,宋金元的文化勃兴以及明清时期的辉煌等。无论思想文化、军事,还是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古老文明及**、灿烂文化。
这是一部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地名及民族文化的史学著作。全书分为古地之部和民族文化之部两个部分,共37万字。全书采用通俗的纪实体写法,围绕民族、宗教、民俗、语言等学科对以青海为中心的西北古代历史地理及羌藏文化展开研究,在充分利用文献史料的同时,还从古汉语、藏语、古羌语以及突厥语、蒙古语角度做比较,对夏禹、西王母等古代传说,昆仑、敦煌、黄河九曲等古代地理,吐蕃、吐谷浑、南凉等古代历史文化进行多方考证,追本溯源,以求其实,使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陈河才、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把山西*具历史文化价值、* 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台湾通史》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 本书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
全面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下,浴血奋战,先后消灭日伪军53万余人,建成全国以一省范围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连接华中战场与华北战场的重要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全书分为21章,以翔实生动的史料,全景式地展现了山东抗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齐鲁儿女的英雄气概和抗战到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齐鲁烽火:山东抗战全纪录》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宣传山东抗战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阳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它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史,也有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禀赋。殷都、邺都、安阳老城是安阳 名城、古都 文化的核心内涵。过往生活记忆,凝结在安阳老城的街巷深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镌刻着城市生命的年轮。千年安阳古都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原华夏文明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安阳老城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安阳的名城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