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尔编著的这本《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目的在于强调该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多层次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进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对现代性坚持不懈的追求。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喜仁龙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利用传统藏文文献典籍及敦煌文献,结合对亲历布达拉宫历史变迁者的访谈资料,以 布达拉 这一特殊文化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空间和时间上展现了多元的布达拉宫历史及文化发展脉络,涵括建筑、文物、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布达拉宫研究专著。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该书是“杭州 传统文化丛书”之一种。 在古代,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古井的故事 是代代流传。杭州至今散布着众多古井,不少仍可汲水洗用。它们就像对天仰望的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饱含着对这个古老城市的记忆。 书中撷取了二十余口古井,在考证历史的基础上,用轻松有趣的笔调讲述古井的来龙去脉。阅读此书,就像从古井中穿越到过去,郭璞、葛仙翁、钱镠、钱弘俶、李泌、苏东坡、岳飞、济公、柳翠、胡雪岩等,那些历 鲜活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古代的打井、饮茶、祭天、关扑、瓦子娱乐等,那些热闹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忠义、豪情、善意、慈心等,那些代表着这座城市性格的内涵,也都仿佛蕴藏于这一口口古井里。
《南澳石刻调查》是国家基金项目 福建与海洋(*辑) 中的一种。南澳地处粤、闽、台三省交界海面,明清两代是名闻遐迩的海上军事重镇,素有 中国东南海防门户 之称。据相关资料,自明万历三年(1575)诏设 协守漳潮等处专驻南澳副总兵 至清末,先后有170多任副总兵、总兵在此守卫御敌,众多文武官员、骚人墨客登临海岛也多有题作,他们或以石刻或以立碑等形式,把南澳社会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本书分 摩崖 碑刻 墓碑 和 杂刻 四个部分,采取将现有石刻图像资料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按照石刻上所标明的时间顺序编排,将这些石刻、碑记等历史文物,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并 基本为每一位找到资料的人物撰写了详细传记 ,为研究我国明清两代的海防史和南澳的历史、地理等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鸣沙丛书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翻阅漳州的历史沿革,作者介绍了芗剧、木偶、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让读者既能了解漳州的物产,又能领略 特色的漳州文化。陈子铭主编的《漳州传(从九龙江到太平洋)(精)/丝路百城传丛书》以细腻而深情的笔墨,描写漳州古城,这个宁静小城在飞檐燕尾脊与巴洛克建筑之间,在几百年的歌与舞之间、在与丝路接缘的历史时光里……一个城市的色彩,它的气质和韵味,便蕴藏在这些言、行、物、象里,令读者如同亲晤。
本书是宁波文化丛书第三辑的其中一本(共8本),阐述了宁波书法从史前到20世纪末的发展历史。全书为总分形式分为九个部分, 部分为绪论,第二至第七部分按照朝代先后分为七章,每章又以各朝代的书法情况概述和介绍重要书法家及其作品的形式展开,第九部分为附录,分别为宁波书法史大事年表简编、宁波历代书法名家列表以及主要参考文献。本书较为详实地描摹了宁波历代重要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及其作品,并辅之以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因素的背景分析,从而直观地勾勒出各朝代宁波书法的特质、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为读者展现了宁波书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衍变风貌。
翻阅漳州的历史沿革,作者介绍了芗剧、木偶、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让读者既能了解漳州的物产,又能领略 特色的漳州文化。陈子铭主编的《漳州传(从九龙江到太平洋)(精)/丝路百城传丛书》以细腻而深情的笔墨,描写漳州古城,这个宁静小城在飞檐燕尾脊与巴洛克建筑之间,在几百年的歌与舞之间、在与丝路接缘的历史时光里……一个城市的色彩,它的气质和韵味,便蕴藏在这些言、行、物、象里,令读者如同亲晤。
《锦里新编》成书于清嘉庆五年,地方志,张邦伸撰,记叙清代蜀中人物和史事,上自清初,下讫嘉庆初。分名宦、文秩、武功、儒林、忠义、孝友、节烈、流寓、异人、方技、异闻等十四门。此书内容丰富,记载翔实,是研究清代四川历史、文学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文献,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锦里新编》现存两个版本,清嘉庆五年敦彝堂刻本,民国二年(1913)成都存古书局补刻本。点校者以清嘉庆五年敦彝堂刻本为底本,参校以存古书局刻本,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如正史传记、各种方志、笔记小说等。
中华历史浩浩然几千年,民间文化包罗万象,民间信仰则占其一,渐渐滋生,如藤枝蔓叶渗透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但每每谈及信仰时,总有一种宏大、抽象、虚无的思维定式,不可具象。本书取名《杭风遗俗》意欲穿透历史迷雾,把抽象的概念、意识形态具化到一座庙,一个祠,甚至是斑驳光影里仅存的一块碑一座桥,以轻阅读、故事性来探究杭州的、大众的民间信仰的渊源、变迁及传延。当我们去往城隍庙、半山娘娘庙、钱王祠时,看到的听到的不仅是建筑、碑文和历史故事, 有其背后的民众信奉和百姓希冀。
该书是介绍吴越国三代五王的历史人物传记,讲述吴越国创立者钱镠生平中有关发迹、征战、衣锦还乡、治国理家等方面的历史故事和逸闻轶事,以及他的一些思想言论对钱氏后人和世人的积极影响,并介绍了吴越国后继四王——钱元瓘、钱佐、钱倧、钱俶,展示他们当年的风采才华,讲述他们在杭州的故事,撷取他们身上的历史闪光点,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对杭州产生的积极影响。
本书是“杭州 传统文化丛书”的一本,选择了十二位具有代表性的杭州文人雅士,尝试拂去历史的烟尘,用当下的理解去还原、修复沉寂在历史烟云中的碎片,将文人雅士与杭州的点滴故事讲述给读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从电影《刘三姐》开始,人们认识到白族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白族人民究竟拥有怎样的特质,这些特质在社会转型、时代变革面前,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书稿作者对大理石龙村白族村民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田野调查,运用参与观察、访谈、对话、主位发声等诸多方式展现这一山区白族村落的传统特质,揭示村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图景,展现一个有温度、鲜活的白族村寨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将田野调查和石龙村民的日志记录相结合,从山林、白族调、民间信仰、交往认同等方面切入,展现村民与山林的关系,歌与歌会在石龙村的影响,村民在民间信仰方面的选择与实践,村民的日常交往与认同等不同侧面的民俗生活,进而达成对石龙村民生活世界的深描。通过展现石龙村生活世界的丰富图景,进而探讨石龙作为一个白族山区村寨所呈现出的白族文化
乌梁海为蒙古一古老又重要的部落,其对蒙古起源、蒙古民族的形成和整个蒙古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着重要影响。乌梁海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历程,对它的研究是蒙古史中的难点和重点。本书从乌梁海人起源开始,梳理元明时期兀良哈(乌梁海)人历史,重点探讨清代统一和统治乌梁海部的政治、军事活动, 交代唐努乌梁海被俄国吞并过程。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清代,除参考官修史书及其他传世史籍外,还利用了大量 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及蒙古国、俄罗斯出版的相关档案,并通过这些零碎的档案材料梳理出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书讲述了与杭州有关的中医药名人故事,从轩辕黄帝的医师桐君到葛岭炼丹的葛洪,从沈括、苏轼、袁枚到钱塘医派,从 早的“老百姓大药房”到全世界 座“方舱医院”。 不必说胡庆余堂、方回春堂、茶亭伤科、张氏骨科。武林为医薮,大作推钱塘。
本书按照历史脉络,围绕杭州城市历代古城门(包括皇城城门和水城门)的由来、修建、沿革与兴废,讲述它们在杭州城的变迁、杭州百姓的生活变化、杭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文化意义。一座城门,也是一座见证者。朝代风起云涌,时代变革飞速, 的杭州城留存于世的古城门只有水门凤山门一座。探寻旧时古城门的风貌,将历史韵味中深藏的杭州文化牵引,对 杭州而言, 是寻找到一盏守护照耀杭城千年的明灯。
《杭州 历史文化丛书》的一种,江南水乡的温婉多姿,是由湖光山色的美景和粉墙黛瓦的民居呼应而成的。这些淡雅的水乡民居从哪来?该书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杭州民居的发展史。从良渚时期的避风港到汉代繁华的屋檐,从南宋公务廉租房到明清私家园林,这些民居经历了从遮风避雨的住宅到充满审美意趣的建筑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