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记述了明·清以来旧京朝廷香火院“大隆福寺”的景观及其新貌、旧京诸市之冠的隆福寺庙市的盛况、自清代初年至今北京东四商业区隆福寺街的沧桑——从商业街市到文化街市又到服装一条街的变化;从大量的资料中摘记的历代文人学者撰写的有关隆福寺的篇章、诗词:以史料为依据并作者亲访记载的隆福寺庙会人物、店肆人物、街道耆宿。 作者以漫笔形式记录的资料翔实,内容有情、有景、有物。并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供读者玩昧。
本稿从神奇诱人的西双版纳、跨越历史的西双版纳、绚丽多彩的西双版纳、美丽迷人的西双版纳、幸福开放的西双版纳五个部分, 对西双版纳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族文化、旅游概况、经济社会以及美好的未来作了全面介绍。该读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还有可读性、趣味性, 是当地干部群众认识西双版纳州情的有效工具。
林京的《北京城百年影像记》,是他系列老照片图文书之一,述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北京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的建筑风貌、亘古地胜,九坛八庙、市井民俗,帝都城垣,内外双环,敕建庙宇、御苑夏宫,在内容上四本书各有侧重,互为补璧。
《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是一本研究“上海海洋社会”的专著,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综合了民俗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方法,对“上海海洋社会”的形成、发展作了整体勾勒。“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提法可能会遭受不少质疑,但提出“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上海社会的某个方向性特质,用来描述上海文化的某个历史侧面却是有创建的,在上海世界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全书以16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大连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老街及广场等。文中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当年这些地方的面貌及历史,使人们在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他和他们,唤起了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勾起的不仅是对那个人、那件事的回忆,更多的是对那段岁月、那段情感:持久感动的爱,莫大耻辱的恨。《春秋大连人物》由余音著,以人物为“标本”,以史料为依据,以“回到历史现场”的笔法,梳理介绍了那些生长生活在大连,那些曾经路过大连并短暂停留,那些对大连历史产生了或重要或细微影响的人。他和他们,让每一位栖身于这座所城市的人,刻骨铭心。《春秋大连人物》适合大众阅读。
《南京城事绘》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锋书店,白话南京,南京风俗,南京景致,南京物产,南京情趣,风云人物。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成都别称“锦官城”,最早源于西汉时专门织造蜀锦的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带,不复存在久矣。对这座悠久的大都会来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与遗恨背后,历史讳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议。过去两千多年的城市历程证明,人定胜天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其结果必然是天定胜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执天而行。从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地域之核的传统成都现已消逝,今天的生活“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里尔克语),故国的重重叠影,亦仅能回首一二于星辰下。将来如何修复根脉,这是一个问题。《锦官城掌故》有幸人选2012年度成都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方能顺利面世。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来到我的生命中,也是一种缘,一种善缘。感谢让我结上这一缘份的徐吉军先生,感谢他对我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说这部书稿本来是他自己撰写的,目录都已经拟好了,由于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稿,故请我来接手书稿的撰写工作。当然,对于这样的好事,我一般是不会推托的,因为钱塘江文化的研究,对我来说还是空白,我的兴趣就是去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不愿意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重复写作或者说炒冷饭。答应下来之后,我暗暗地定了目标,希望能够尽快完稿,不至于耽误徐吉军先生的原有出版计划。但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在撰写《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的过程中,插进来原先没有的一些课题任务,而且都更急。我只好暂且搁置手头的这部书稿,把那些课题任务完成了再说。
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有着“岭南文化山”的美誉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数百年来,西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摩肩接踵。这数百年来所留下的游记、题咏,遍布整座西樵山,人因山而名,山因人而重,交相辉映。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成为西樵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