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 的历史进程。温春来著的《身份 与记忆:西南经验(精)》主要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 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近代目前,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作者裴士锋以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来的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梳理出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上下80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暨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开始,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1920年代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优选潮。作者力图证明,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全国之前。
《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 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 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 信仰;而“艺文志”中李淳《咏古镜》五言 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 由本土人文创作的 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本书系《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书中摘取1792至1909年间7位来华西方名士的著作中有关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字和手绘图。他们中有使团随行、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画家、农业科学家、港督,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欣赏广州,以独特的视角记载广州的风光、地理、物产、人文乃至政治制度,为广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们与大清的交集,亦是了解中外关系和文化互动的镜子。它们各自独立之时,纯属管窥蠡测;联系起来则是一幅广州近代历史的流年碎影,国门洞开前夕所谓的乾隆盛世至大清覆灭的脉络依稀可见。
琉球群岛与中国福建省隔海相望,地处台湾地区地区省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琉球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进程,随着相关文献史料的整理和解读,以及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琉球自身历史及其与中国尤其是福建的深厚渊源逐渐明晰。此书从历史层面解读琉球与福建尤其是福州地区之间的关系。包括十三章,如“中国史籍中的琉球与琉球的福州瓷”“中琉封贡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明清册封琉球”等,是一本研究琉球地区历史资料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株洲一本较系统反映自己历史及文明演进的书,对株洲从上古到1949年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再现了株洲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透视了株洲文明断裂与链接。分为六个部分:章为走进南蛮文明;第二章汉族文明的拓展;第三章驿道上崛起的集镇;第四章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杰作,她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川西地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都江堰的,她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有着“岭南文化山”的美誉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数百年来,西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摩肩接踵。这数百年来所留下的游记、题咏,遍布整座西樵山,人因山而名,山因人而重,交相辉映。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成为西樵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该书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其中一本,主要阐述了古代水利在西北经济开发全过程中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西北地区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农业灌溉事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伴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又反过来影响着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书集中讨论了历史时期西北的水利和环境变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