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关注的焦点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鉴赏所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与象征性含义以及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书从应用、研究、鉴赏三个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古器物与图像学,及其所对应的中国艺术文化 的“文艺复兴”。
杨泓是 考古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专家。他主持编写《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并且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志》《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文明的轨迹》《考古一百年》等专著。本书收录了杨泓从事考古60年来的重要文章,既有他为《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书所写专题文章,也有他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俗演变、城市规划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物流散情况的整理与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兴起到中国“寻宝”的热潮,众多外国探险家、古董商等从中国各地带走了难以数计的文物,这些国宝从此流失海外,故土难归。本书以“中国西部探险 人”——斯文赫定开始,分十一个章节叙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在罗布泊、敦煌、黑水城的探险经历,以及他们掠走的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汉代简牍、敦煌文书等众多珍贵文物的情况。全书充满了经过考证的历史细节,是对百年中国流散文物的叹息与纪念。
《纸上吉金(钟鼎彝器善本过眼录上中下)》是仲威《纸上金石——小品善本过眼录》的续篇,收录了上海图书馆重要的钟鼎彝器拓本,文物流传有续,题跋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以《上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为重要参考工具。分为乐器、食器、酒器、水器四大类。
内容简介: 自良渚古城遗址顺利通过第 43 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怎样为大众解读良渚文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本书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四代考古人领衔打造,是一本面向大众且通俗易懂的出版物。它将以良渚的几大文化特征为出发点,读者在一线考古专家的指导下,仿佛置身于五千年前的良渚,跟着导览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良渚以及其具有的代表性意义。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金名片,良渚、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去体会,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安特生的《中华远古之文化》发表于1923年《地质汇报》第五号册,并有袁复礼的中文节译。原文插图15幅,部分说明中英文对照。原文图版17幅,图版说明集中置于文末。本次出版,英文部分按原文照排;译文部分改繁体字竖排为简体字横排,并将句读改为新式标点;省去了插图说明中的中英文对照部分(专有名词的中译名保留);图版说明分列到各版图版前。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甘肃东部找到了一个从大地湾期文化或老官台文化经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到常山下层文化的比较完整的相对年代系列,为陇东及其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二是由于大地湾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当中原——关中地区和甘青地区的交界,对于研究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基本功到有中心和等级分划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文集中已经有若干方面的反映,三项就足以说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异常丰富,但由于文物自身制成材料和时间的原因,这些文物大多遭到程度轻重不等的损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它们进行保护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写一本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书籍是我们的夙愿。多年来,我们一直从事于档案、图书、文物保护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们深感所能收集到的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或较零散,或较具体,缺少各大类文物制成材料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也缺少外界自然环境对制成材料耐久性损害机理的全面论述。为此,本书试图从文物制成材料损坏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保护机理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广泛的探讨,目的在于为广大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文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1篇文章,就是我在以往六年中对故宫价值认识与故宫学探索的一个小结,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些文章,其中10篇是在各个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上的演讲,5篇是工作研究或专论,1篇是序言,另有4篇是记述或考证类文章。除过《探索故宫学的体会》为首次面世外,其余都曾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需要说明的是,故宫的文物藏品,以前公布的数量是94万件或近百万件,2005年把本应属于文物的古籍特藏、殿版书书板等列入文物总帐,对外公布藏品总数为150万件(套)。
本书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外观样式,全书分十一章,《释名》《城垣》《宫苑》《市肆》《城乡住宅》《园林建筑》《寺观》《桥》《建筑小品》《装修与陈设》,并附《结语》《重睹芳华——南宋西湖真貌探寻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