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在美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感动着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所以,怎样看待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目前的价值?怎样继承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术遗产从事现代中国的美术创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本书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涉及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写本书法以及敦煌艺术与中国内地以及中亚、印度的比较研究。
本书选取麦积山石窟精品文物四十余件,从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能够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书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后晓荣所著。本书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于考古方向专业论文三十余篇,通过对考古文物原始资料的充分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有关讨论,得出一些见解和认识。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分为四个板块,板块是围绕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和出土文物开展有关研究,第二板块是围绕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展开的研究,第三板块为围绕孝文化所展开的研究,第四板块就是对古代文物较为具体的研究,时间跨度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瓷器,文物的质地从单一物种到多种综合,研究内容有历史研究到文学解读。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代文物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
本书讲述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故事,带我们回到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原腹地,一览当时东亚很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样貌。她有着300万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当时优选的中心性城市,她有很早的“紫城”、很早的中轴线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西域考古图记》:因地震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其价值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07年5月,斯坦因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骗走了藏经洞里1万多卷经书写本,500多幅绘画,230多捆手稿。
考古人员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常常灰头土脸,偶尔惊天动地。 考古队员们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考古人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就是一门关于垃圾的学问。我们的发掘对象往往是废墟和垃圾堆,但是我们能从其中探出许多宝物来。 考古有啥用? 人的历史至少有两三百万年,如果把这两三百万年假设为24小时的话,那么到半夜11点57分之后,才进入有文字的历史。而这之外的漫长人类发展史,要想搞清它的过程,复原它的轨迹,回答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是怎么来的这类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了。
屹立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是全世界 辨识性、也 神秘的史前遗迹之一。在过去几百年间,无数人都为之倾倒,围绕着它的建造和用途, 是涌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理论和猜测——其中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谈与怪论。 在本书中,英国考古学家弗朗西斯·普莱尔吸收 研究成果,对巨石阵的历史和性质进行了严谨、可信的介绍,将这座史前时代的纪念碑置于 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下,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等等对这一考古迷思的精彩解读。
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本书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就是这个中国传统社会最的商帮集团——晋商。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 本书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
本书为严文明先生撰写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文集,内容涉及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农业考古、草原考古、考古报告编写等,体现作者几十年在田野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方面的思考,是考古学师生及考古学研究的入门之作。
每一件文物的诞生、发展、嬗变囊括于字里行间,折射出每一段故事蕴含的秩序、信仰、观念。用物质记录我们文明的博大,积淀我们文化的自信……这是一部荟萃民族智慧之作。本书选取河南博物院精品文物四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书图片精美,文字通俗易懂,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半坡博物馆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本书选取半坡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三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书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陕西是文物大省,一直是中国考古要地。自1934年2月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至1944年官布中止工作,陕西考古会持续运作了十年。它是陕西文物考古 早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文物调查、文物保护以及田野发掘的机构,在陕西考古史以及中国考古 有着 重要的地位。 《陕西考古会史》聚焦陕西考古会历史, 公布了大量相关历史图像与文献资料。其中省院争锋、成立经过、奇文搜刻、斗鸡台发掘、考古论战、椎拓风波、古物案例以及抗战中的文物移藏等历史场景,回环推进,跌宕起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广泛的阅读性。 本书经作者罗宏才二十余年刻苦调查研究撰写完成。思维睿智,见解独特,文字凝练,通过丰富、直接的材料,准确、完整地联缀还原了陕西考古会的独特历史。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