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甄选 图书馆藏金石题跋72种,以拓本为单位,著录题名、装帧、行款、书体、钤印等信息,并对题跋文字进行辑录整理。这些题跋作者多为名家,如顾千里、叶昌炽、梁启超等,其题跋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可为金石证史、拓本源流研究、金石学者交游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是对照藏品实物参看的 工具书。
作者多年来行走于山西,以历史学严谨的求证精神,探访山西大地上的文物遗存资源。本书以山西“三普”资料记载的摩崖石刻信息为基础按图索骥,对中古时期(魏晋—五代)摩崖造像逐处造访,在考察过程中也发现了“三普”资料之外的新的实物。作者对探访到的摩崖石刻及造像做图片采集,以呈现摩崖石刻真实状态、摩崖石刻细节。并对这些遗存的石刻、造像进行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角度的考证,形成考证文字,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本书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石刻基本状况的宣传与了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规范对石刻类型的划分、规范有关石刻的术语名称,通过对石刻内容的分析研究理顺石刻各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完善石刻研究理论。 本书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石刻的主要类型与内容,分析其发展源流,充实有关理论,构建石刻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概括介绍历代对石刻的研究汇集状况,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石刻资料的了解与运用,为推动古代石刻研究的深入发展略尽绵薄。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