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汉先生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书中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经过及原因,阐述了“不抵抗”政策的由来;并且重点探讨了国民党兵败东北的原因。 王铁汉(1905-1995),辽宁盘山人。北京大学预科肄业,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北平中国大学、陆大特二期、国防研究院毕业。曾任陆军〇五师师长、第四十九军军长兼金兰警备司令、兼代绥靖区司令官、沈阳防守区司令官及辽宁省政府主席等职。“九一八”事变前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枪。
本书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 1948 1954 年之间创作完成。全书从 1919 年的《凡尔赛合约》开始一直写到 1945 年《波茨坦宣言》二战结束,既有对战争的原因、经过的描写,又有战争过程细节的再现;既有重大国际事件的叙述,又有战争中各国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是研究二战的重要史料。
本书以顾应昌先生的生平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外汇汇率、税收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建言,以及对大陆国有企业改革、汇率调整、一胎化政策、住房私有化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他的看法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今天面临的经济课题极具参考与借鉴价值。
本书以关德懋先生生平为线索,回顾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德关系的微妙变化,对德国军事顾问团之贡献、一亿马克借款、驻德大使人选等情况有深入剖析。此外,由于其家世渊源,对北洋政局亦颇多见证。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杭商口述史》的作者徐斌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公知学者,其辞职报告曾被广为传播。
在《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国民党将领劳声寰先生口述了其亲历的北伐、抗战、国共内战详情。 《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之一,由黄嘉谟、陈存恭访问、纪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 20 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77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首都党史工作者和媒体人
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著资深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林丙义在这部人生经历和学术事业的回顾中,作者以他在揭开 文革 序幕的《海瑞罢官》讨论中如何被引蛇出洞,撰文批驳姚文元 导火 之作,致遭长期迫害的亲身经历,为沉重的历史课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以其行业特征明显的经历和交往,写照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片断;更通过四十年历史教学实践的回顾,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写在政治和思想潮汐间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使人在时空经纬的起承转合间,感知正直的知识分子曲折的道路和人生的价值。
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历者口述史 丛书之一。丛书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者及亲历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访谈记录,鲜活而生动地呈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动态过程。刘魁立是我国民间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专著若干,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本书真实记录刘魁立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示其对非遗保护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理念。语言平实、细节生动,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历程。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作者何宗光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一幕幕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那行行色色的美军俘虏、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本书作者何宗光是20多万字的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
。。。
陈墨著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讨论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须从上述诸学科学习方法与经验,接受多学科检测鉴定,进而又能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
他们生于 1930 年代的中国,出身中产家庭, 1948 年进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他们受业于中国知名学者,近距离领略了王竹溪、钱三强、何成钧、孙瑞藩、翦伯赞、严景耀、雷洁琼、陈岱孙等大师的风采。他们在求学期间亲身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本书既是个人大学生活的回顾,也是当时社会和国运的缩影与投射。
本书是4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时代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考证资料,包括当时抗战老兵的生活、学习、训练以及学校生活设施等情况。所记录的都是小人物的抗战故事,多为具体细微、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他们的一言一语、一笔一墨让我们可以重温那段艰难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远征军抗战的历史细节,保存抗战老兵亲历抗战现场的真实史料。
珠三角八品官的岁月回望,情节生动有趣,叙述幽默风趣 创业的苦乐艰辛、被招商的惊险奇遇, 贫穷的窘迫、误会的尴尬、失败的教训,苦楚心酸之事尽付笑谈中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参加工作时连 政治经济学 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过的 无知青年 ,成长为一名镇委书记,以及在改革开放早期当镇委书记的故事,客观地书写了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珠三角镇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