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名人,同时也是最被人顾盼、窥伺、议论,却又最被人误解的一个名人。《舍我其谁:胡适》立意重新诠释胡适的思想、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璞玉成璧,1891—1917》,是这套全传的第一部。 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致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留美生涯是胡适一生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胡适一生中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阶段。作者孜孜矻矻,系统地描述并阐释胡适的留美生活及心路历程,言人所未言。举凡饮食起居,到他的思想履迹(从民族主义者到以爱国为基础
陶行知(1891—1946)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的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006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15周年。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为了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
《扬州学派人物评传》主要约请当代扬州学者黄继林、王章涛、赵阳等人联合编著,涉及高邮王氏父子、汪中、宝应刘氏、凌廷堪、江藩、焦循、阮元、仪征刘氏等扬州学派人物,介绍评价其生平、主要学术成就等,书后附《清代扬州学派人物年表》。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 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 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 个人选择 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西游记》的诞生为线索,从生活历程、思想发展、社会生活、人文活动诸多方面,着笔于有代表性的侧面,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展示,书写了明代小说大家吴承恩的一生。书中大量运用与吴承恩相关的民间传说,辅以实地相关遗存,塑造了一位秉性聪颖、才华横溢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作品思路清晰,以人物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顺序展开,描写和论述兼及,事实考证力求有所本,也注重了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
杨义著,梁由之主编的《重回鲁迅(精)/视野书系》收录了杨义先生关于鲁迅研究的演讲、访谈,通过鲁迅对汉画像倾注的热情与研究的分析,透过鲁迅的眼光、鲁迅的视角回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解剖,以“拿来”的眼光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融。从杨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面向的鲁迅,而非被“神化”了的“愤青鲁迅”。
《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是法国有名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与法国另一位有名学者迪迪埃·埃里蓬的谈话录。全书分三大部分: 1.如果堂吉诃德回来; 2.法律与精神; 3.多元文化与文化。 书中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的求学生涯、研究道路和思想历程,总结了他的学术观点,概述了他的主要著作精华,是了解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和创作的原始资料。通过他的旅行、考察、相遇和学术论争,也让读者从新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个时代:一个充满新发现、新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本书1988年在巴黎出版,1990年重版,加入“两年之后”,丰富和完善了谈话的内容,系首先译成中文出版。
环保作为性的话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那些活跃在各个舞台上的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均将投身环保公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低碳环保书系:环保人物故事》精选了一些知名人物的环保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名人如何保护环境,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法》,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争当环保楷模,维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暂无内容简介。。。。。。
居易·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为读者所熟知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亦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文学之外,莫泊桑其人面孔多变,性格矛盾,难以捉摸。他纵欲无度,也喜好划船、游泳、长距离徒步和射击,放荡、运动和写作是其人生的三大组成部分。对莫泊桑来说,肌肉发达和作品多产,乡村的粗野和在沙龙里游刃有余,纵欲无度和拒绝荣誉,都是令他自豪之事。法国著名传记作家亨利·特罗亚所著《莫泊桑传》一书,引用大量书信、日记等真实史料,以细腻平实的白描笔触,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莫泊桑短暂(43岁去世)而绚烂、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全书可读性画面感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