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白居易传:诗人的七座花园》追溯了白居易作为士人、诗人、造园家的成长之旅。他长于庭院,终于园林,在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中,他得到了,失去了,又对这一切如此迷恋。庭院和园林,是他的游乐园、避风港,保护他,也限制他。 在园林中,他欣赏雪月风花,也抒发无奈、烦恼和遗憾。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不屑,只是不大声喊出来而已。他不是激进的冒险家,也不是阴险的权术家,更不是隐居山林的隐士、怪人。他温和地活了一生,就像老朋友一样念旧、唠叨。他热爱世俗的生活,喜欢林泉、风月,喜欢城市生活的便利,又不乏超脱的趣味。他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日常生活、个人情绪,尽管历史背景有了千年的变幻,依旧让我们感到亲切。
我数了下脉搏,97 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 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 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 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 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 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对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长篇巨著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从内到外充满了戏剧性,令人为之扼腕。安德里亚斯 古斯基这部传记作品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部陀氏传记。 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 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他创作了《罪与罚》,这部托马斯 曼口中 有史以来伟大的悬疑小说 ;他以戏剧性手法,犀利而细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中黑暗、隐秘的心理活动;他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深刻揭露,使他成为 20世纪伟大的预
托马斯 曼是20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均已成为20世纪文学经典。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托马斯 曼也是颇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在反纳粹活动、争取德国统一等方面有巨大影响,曾被视为20世纪德国文化的主要代表。 库尔茨科这本传记为托马斯 曼描绘了一幅精彩的画像,从托马斯 曼的生活入手,结合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用丰富的材料向读者展示曼生活和创作的真实图景:爱情、死亡、宗教和政治不仅是《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作品的主题,也是构成托马斯 曼生命的组织材料。
但丁 阿利吉耶里(1265 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 中世纪的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初一位诗人 ,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 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 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 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 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 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契诃夫生平标准参考书 他是伟大的作家 也是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契诃夫曾经对朋友说 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 雷菲尔德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5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了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 全书共分十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契诃夫传》英文原版自1997年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英文原版3次再版,俄文版也已3次再版。公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详细、考证全面的契诃夫传记。
作为战后日本的法国文学介绍人、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和选集作家,涩泽龙彦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者礒崎纯一作为涩泽作家生涯晚期的编辑之一,与其有直接接触,也因此有机会收集到许多涩泽亲友提供的、此前未曾公开的资料,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信件、文章及相关人士的证词,追溯了涩泽龙彦这位奇才的一生:从出生到经历战争的少年时期,再到从到东大法文科毕业、投身法语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青年时期;从遇见第一任妻子矢川澄子、经历 萨德审判 、担任《血与蔷薇》的主编,到与第二任妻子龙子的相遇以及平静的晚年的生活,全景式地还原了作家的成长经历。同时,通过穿插讲述涩泽与同时代好友三岛由纪夫、种村季弘、生田耕作、土方巽、松山俊太郎等人交往的细节与趣事,呈现了当时日
契诃夫是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他在四十四年的人生岁月中,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 生态美学 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 生态和人性 的双重救赎。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
2020年是铁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写作之夜 丛书特别推出《铁生 铁生》这套书,共有三本,其中有铁生家人、亲属的深情回忆,有同学、插友的手足思念,也有作家、学者朋友的谈论评说,与想要认识铁生、热爱铁生,渴望读懂铁生的人们一起,跟随铁生成长的轨迹,来一场人生、精神与心灵之旅。 亲友辑收录了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史铁生妹妹史岚、史铁生堂弟史铁桥等史铁生亲人及插队老友的16篇回忆文章。这些由感而发的私人记述,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铁生;有血有肉、有粗有细、有俗有雅的铁生;一个坦诚、率直、真诚的铁生。 学友辑的13位作者均为史铁生的同学和校友。他们以亲身接触史铁生的经历,并用文字记下他的点点滴滴,为后人了解史铁生的生平、通晓史铁生的成长轨迹提供了辅证。 文友辑收录了王安忆、周国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优选的一部,主要描写了明清易代之际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跌宕一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本书每一章节都是陈寅恪先生探究史料、核定确切后的详细讲解,客观详实地记录了柳如是的生平及作品,以及明末清初江浙一带与柳如是相关的文化名人的事迹及作品,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面貌,极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之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昌耀年谱》是一部对当代著名诗人昌耀人生及创作进行详尽整理编纂的著作,它依时间顺序编排,辅以按语阐释,对诗人苦寒的一生及生命中的波澜、种种境遇下的创作,做了系统、客观的梳理,不仅展现了昌耀作品的接受、评介工作及其与昌耀诗歌创作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多维度呈现出昌耀诗歌创作与传播的 历史现场 ,颇有创新。该书分 缘起、材料、体例 昌耀年谱 谱后 附录 四部分,行文流畅,内容详实,脉络清晰,语言干净利落、客观凝练,显示了新一代学者扎实稳健的学风与学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独特魅力。
本书由马塞尔 普鲁斯特的曾侄孙女帕特里西亚 芒特 普鲁斯特编写,收录了与作家及其作品相关的珍贵照片、资料及书评,展现了作家短暂而又繁花似锦的一生,披露了《追忆似水年华》写作和出版背后的故事。这部影像集不仅是对普鲁斯特形象的定格,更是进一步了解《追忆似水年华》的导读,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译者张新木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他在翻译本书之余亦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力求还原普鲁斯特其人、其文、其风格的原貌。
俄罗斯文学不仅具有这个民族的浪漫、豁达、乐观、诗意和奔放的精神特质,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的凝重、孤傲、坚毅和大气的性格特征。 正是这些伟大作品及其书写者们永不坠入尘土的灵魂,让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我们仍有可能拥有高贵的尊严、浪漫的自由与厚重的生命。 俄罗斯文学那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将永远闪烁在星空一样辽阔的世界里。 全面聚焦19-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包括在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等在内、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文学大师群体,进行细腻而颇具人文情怀的书写。 全书运笔醇厚,文思隽永,格局宏阔,诗意幽深。通过一个个丰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大师们宽阔幽深的认知勇气与深刻坚韧的思想锋芒,生动地再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探索之思与实践之旅,并将大师们的个人际遇与
很多人喜欢汪曾祺的书,是因为他文字的烟火气,于平淡之中道出人生真味。也因为他一向在文章里说实话、说真话。一个受人喜爱的作家,在家庭中一定也是受子女喜爱的家长。这本书讲述的是 我们的父亲汪曾祺 。在子女的心中,他是一个温情的 老头儿 ,生活中爱喝点小酒、做点美食、性情质朴而谦逊。走近一个作家,如同走进一部历史,汪曾祺的这部历史,曲折感人。本书带我们走进汪曾祺一家平凡的日常生活,在艰难的岁月,这个家里总是一派温情,如同 老头儿 给我们留下的温情文字一样,暖人心扉。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大儿子汪朗回顾了 老头儿 动荡充满戏剧色彩的一生;长女汪明摘选了 老头儿 在她人生记忆中明媚的一幕幕;次女汪朝概括性地写了 我们的爸 。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 辑。本书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 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 戈登 坎贝尔、托马斯 阔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是近几十年来对弥尔顿次新的认真研究,出版后备受好评,《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等媒体均撰文赞誉,获著名作家菲利普 普尔曼力荐,荣膺美国弥尔顿协会的 詹姆斯 霍利 汉福德图书奖 (James Holly Hanford Award)。
杨绛(1911 201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的历史老人,她一生饱经患难被离,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出版《优雅百年 杨绛全传》,以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著者罗银胜作为资深传记作家,通过采访杨绛先生,并在倾力搜辑反映杨绛先生及其时代的众多图书、报刊、档案资料、书札笔记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 爬罗剔抉、考证比对、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极费心思,从大量文献里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以客观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叙写了杨绛先生复杂多姿的百年人生,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在尽显其博学、睿智、从容、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的同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巨星,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第一”人物,在国家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