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中古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王瑶先生,试图用传记的方式弥补李白生平不详的遗憾。在他于1954年写作的《李白》一书中,将李白的一生分为 蜀中生活 仗剑远游 长安三年 李杜交谊 十载漫游 从璘与释归 凄凉的暮年 七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王瑶将概说与李白诗歌融为一体,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读者既能对李白生平有明晰的了解,又能在了解的过程中,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书中的资料颇为翔实,凭诗立传,以诗证史;而对诸多疑问,甚至尝试着进行辨析,如李白的家世与死亡,以及李白对杜甫的态度等,都大胆立论,自成一家之言。可以说,这本小书融汇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在短小的篇幅中浓缩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诗酒人生的精华。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 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 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 书生报国,信仰至上 的理想情怀。
本书是常春藤传记馆丛书之一,由温儒敏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传主覆盖范围广,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 本书主要从作家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与投入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出发,叙述了史铁生虽然一生饱经病痛的磨难,但却积极投身于他钟爱的文学创作,从而实现了极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分别从史铁生的早年家庭生活与深受母亲爱好文学的启蒙,知青生活的深刻记忆与影响;到青年遭受病痛折磨而陷入人生困境,后又以顽强的毅力投入文学创作感知生命的真谛等篇章,来展示史铁生把痛苦的人生感悟融入写作的生命价值与生生不息的文学精神。
本书为传奇作家墨倾城的重要传记作品,以洗尽铅华的文字从容优雅地勾勒出了三毛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对三毛的文人思想与精神价值做了深度的思考,重点剖析了中国青年的叛逆与渴望,一个时代的困惑与浪漫。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本书以时间为序,写了朱自清人生经历中的少年时期( 1898-1916)、北大求学时期(1916-1920)、中学执教时期(1920-1925)、清华任教时期(1925-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重返清华时期(1946-1948)的经历。
这里有你不知道的福尔摩斯 告诉你,他曾在多次遇难后死而复生;告诉你,他绝口不提双亲和早年生活;告诉你,他的助手华生的非一般的多次婚姻。侦探之巅,世界任何侦探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架 用于推理和观察的完美无瑕的机器 所留下的诸多谜团。现在就一起进入贝克街221号乙,解开福尔摩斯密码!
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与散曲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让后人认识了他。本书作者博览史书、精心研读,以文学的视角,写关汉卿的追求与杂剧相融合、命运与散曲相激荡的一生,用心中的感悟重铸历史的真实。利用传主关汉卿作品中使用过的曲牌作为章节题目,以及在叙述中引用传主关汉卿作于不同时期杂剧、散曲的许多作品文本和经典桥段是本书的两大亮点。
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西游记》的诞生为线索,从生活历程、思想发展、社会生活、人文活动诸多方面,着笔于有代表性的侧面,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展示,书写了明代小说大家吴承恩的一生。 作品思路清晰,人物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顺序展开,描写和论述兼及,事实考证力求有所本,也注重了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文字表达清楚,有书卷味。
莎士比亚的卓越无与伦比。他的剧作不仅是剧院常备剧目以及好莱坞大片的绝好素材,还是每年大量学术课题和学术评论的灵感来源。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对这位英国作家的兴趣持续了几百年,直至今天仍视他为有史以来*伟大的作家? 本书远不止一部莎翁传记或者其作品指南 , 它更是一次在莎士比亚丰富世界里的旅行。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莎翁崇拜, 探讨了那些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对他进行的利用和滥用,以及围绕其作品所展开的激烈争论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莎士比亚的世界在四百 年后依然是一片战场,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依然在那里进行着激烈交锋。 或许,这恰好印证了17 世纪英国作家本 琼森的一句名言: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
林纾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尤以翻译闻名于世,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周作人等都曾痴迷于林译小说。林纾之为译界奇人,在于他本人不懂外语,是由合作者口译、他落笔成典雅的文言译文,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炮打响后,一生共译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许多是世界名著,如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德》、托尔斯泰《恨缕情丝》、塞万提斯《魔侠传》、司各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迪福《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确立了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坛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的地位。 林纾早年是维新派,民国以后对尽废古文不满,虽遭新文化运动很多人物猛烈攻击而不悔。他以翻译为生计,以桐城派古文创作为性命,因其顽固保守,不合时宜,他的贡献和地位并未得到公允的对待。 本书以林纾生
这是一部追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成长经历的传记,主要从三条线索交叉展开传主的行状:东西交融的文化积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以及世界大同的心灵之旅。由此,泰戈尔写成了 生命泉水 一样的诗,并积极从事反法西斯的和平运动,鼓舞人们对生活的热望。特别对于中国文坛而言,泰戈尔不仅启迪了徐志摩、林徽因等 新月派 诗人的创作,并对增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感情与合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本书是常春藤传记馆丛书之一,由温儒敏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传主覆盖范围广,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 本书结合冰心的文学作品,以其爱的哲学为关照,通过细节丰富的场景还原勾画出冰心每一阶段的人生图景。期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对冰心初步形成全面的认识、带领读者感受冰心内心世界的爱与博大。
本书以老舍生前留下的大量自传性文字为基础,结合老舍的文学作品,描述了老舍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探寻了老舍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期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对老舍形成全面的认识,体会他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以《蒙古袁柳》为线索、以萨冈彻辰和马背朝廷的颠沛变迁为中心,以史实为根据,虚实结合,站在时代的高度,拓新惯常的手法,梦幻般地展现民族的历史文化。作品按特定的时空维度进行结构。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为传主立传。
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朱自清无疑是很多中学生读者十分熟悉的作家。《背影》含蓄内敛的讲述,使我们感动于深沉真挚的父子之情;《荷塘月色》清丽静雅的笔调,令我们沉醉于朱氏独有的散文笔锋。然而,课本之外,更多故事也许是你不曾知晓的,更多情感抑或是你不曾体悟的。 这本《朱自清传》,力图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文坛大家。这自然不仅仅有赖于朱自清斐然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其坚毅高洁的人格、超拔脱俗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栖身,后于藏园瞑目离世。
本书是常春藤传记馆丛书之一,由温儒敏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传主覆盖范围广,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巨星,以高超的幽默讽刺小说著称,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的《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世界各国孩子的著作。马克吐温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在晚年曾经口述了一部自传,遵照遗嘱在其去世100年以后,也即2010年在美国出版。本书将使用*的史料,生动细腻地再现马克吐温真实的人生经历,把文学巨匠励志向上的生命感悟展现给广大青少年。
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散文发展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但是,唐宋八大家离我们已千年,千年的历史进程将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他们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走近他们。
内容简介: 该书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该书文笔细腻,广泛征引了传主的相关研究资料,特别注重*出版资料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文学爱好者及专业研究人士了解张爱玲一生的优秀读物。
沈括 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博物杂家 , 旷世通才, 一生在水利、天文、地理、地质、数学、军事、建筑、医学等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发现,其中不少为人类世界的初始发现 , 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认为是中国科技史上 里程碑 式的人物,在西方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著作《梦溪笔谈》 是一部 涉及 古代中国 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是他一生发现世界的思考和记录,堪称一部内容广泛深入的科学发现和深入研究著作,对于后来很多科学内容的推进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 追踪沈括的人生历程,真实动情和质朴流畅地书写 了 他的 一生经历 ,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对传主性格、学术、作为和不同遭际的感受 , 描摹生动 真切。特别是对沈括的品行 和 为官 之道的叙述,不失为对后世对他的一
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他们拥有契合的灵魂,温暖的坚守,纵使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本书是关于博尔赫斯的回忆录,在回忆与博尔赫斯交往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余,反思和评述了与博尔赫斯的阅读、写作及思想密切相关的人与事。196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书店,一位六十多岁的盲人作家走到一位十六岁的店员面前,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兼职为他诵读。这位作家就是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世界上*出色的文学家之一;这个男孩是阿尔维托 曼古埃尔,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藏书家。曼古埃尔回忆了和博尔赫斯在一起的日子,记录和思考了博尔赫斯的日常生活,他独特的写作方式,他的阅读喜好,他对其他作家的评论,他的渊博、怪癖,以及孤独 既感性又深刻,动态地勾勒出这位谜一般的天才作家的肖像画,直抵博尔赫斯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