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的图画和文字既互相限定,又互相补充,是这两种不同艺术传达形式的奇妙组合。本书的核心是探讨图画书的艺术本质,即图画和文字是如何协同运作的,论及三十多部图画书的数百幅插图: 《野兽国》《午夜厨房》《在那遥远的地方》《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 《雪人》《小房子》《旅之绘本》《霍顿孵蛋》《比得兔的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魔法师的奇幻花园》 许多关于图画书的讨论都集中在内容和教育功能上,而诺德曼的研究则把焦点放在图文特质上。全书共十章,章用符号学理论概述图画传达信息的方法。章到第六章集中探讨视觉信息,从整体到细节。第六章里还探讨了系列图画之间的意义关联。第七到第九章探讨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第十章谈到图画书的隐含意义 让我们更具人性化,了解和热爱这个世界。
他唏哩呼噜是中国儿童文学目前著名的一只小猪。因为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地“唏哩呼噜、唏哩呼噜”一片响,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唏哩呼噜是一只不平凡的小猪,别看他小,经历过的事情可不少,恐怕有的大人都不如他。唏哩呼噜被大狼叼走,要被分成块放进小狼宝宝的肚里,他并没有怕,而是巧妙地逃脱了大狼的手心,还战胜了要吃掉小狼们的月牙熊,成功地保护了小狼们;他为鸭太太做保镖,一个人赶夜路到城里送鸭蛋;还帮鸡太太鸡宅捉鬼呢……小猪唏哩呼噜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他想挣点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可是狐狸掌柜说话不算数,让他吃了不少苦;为了还钱,唏哩呼噜给象博士当保姆看孩子,象博士“咬文嚼字”的,小猪唏哩呼噜受了不少的冤枉气……可是,小猪唏哩呼噜才不在乎这些呢,因为他是那只著名的小猪啊。
《图画书小史》以趣谈世界图画书(绘本)的方式,讲述父母、老师在使用图画书阅读、教学时不可不知的背景知识。 作为在中国传播 图画书 概念、推广图画书阅读的先行者之一,阿甲见证了近二十多年国内图画书的发展,并从中国家长、老师和绘本爱好者角度出发,梳理了世界百年图画书发展脉络,创作出这本关于图画书的历史趣谈。 全书以英美图画书发展为主线,兼顾欧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比照中国原创发展状况,介绍了世界图画书史上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和作品,以及重大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者的个人历程。阿甲用文字为这些大咖级创作者绘制了一幅幅画像,尝试将作品清晰还原到创作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轻松、真切。
《激进的儿童文学 少年小说的未来展望和审美转变》旨在挑战儿童文学天生就是保守的 它滞后于写给成人的文学 这一观点。它着眼于一系列过去和现在的文本,表明了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游戏场,那里构想出了激进的、创新的文本。迄今为止,对于传统界限在儿童文学中被突破了多远,或者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意味着什么,还没有聚焦性的研究。儿童文学是文字、插图和叙事试验方面的各种新观点的创新和同化之源,文化欠儿童文学的债也未获承认。《激进的儿童文学》开始了这个进程,它探索了儿童文学如何改变了体裁、文本和新技术与童年和青年文化的创造性互动的方式。
英国北威尔士艺术学院因为其儿童图书插画与出版专业而声名鹊起,在全世界童书出版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毕业生受到了兰登书屋、麦克米伦等国际多家知名出版公司的青睐。本书由三位课程创始人共同撰写,是童书插画与创作专业的权威入门教材。 本书站在全球的视角,向童书从业者提供大量出版资讯和著名童书作家和插画师的作品案例。以全息式讨论方式,告诉童书创作者,如何让图画与故事叙述完美结合,并且提供超过50本的专业书籍推荐。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告诉作家、画家、编辑、童书爱好者,如何使用色彩、文字和图画设计出令小读者喜爱并受益的优秀童书。 本书由台湾大学图画书课程讲师、加州大学艺术史硕士、台湾著名童书推广人宋佩老师倾力翻译。
本书是国内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潜心跨学科学术实践的学术总结,收入他近三十年在儿童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中日儿童文学比较论、中西方儿童文学比较论两编,共收录21篇论文及1篇自述。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本书尤其值得一提的学术贡献在于,从 语言 史料出发,实证出 童话 (儿童文学的代名词)、 儿童本位 、 儿童文学 这些中国儿童文学的顶层概念均来自日语语汇,从而证明作为观念的 儿童文学 ,不是如很多学者所主张的中国 古已有之 ,而是在西方的现代性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驱们在清末民初,对其自觉选择和接受的结果。
《1978 2018儿童文学发展史论》主要是对近四十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和思考。*、二、三编分别对1980年代、1990年代和21世纪的儿童文学艺术现象进行概述和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时代儿童文学形象的塑造、少年小说的发展、儿童文学理论的探索、短篇小说的演变等专题,多维度的论题展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广度;第四编侧重对国内重要儿童文学刊物《儿童文学选刊》《儿童文学》《幼儿画报》,对作家冰波、班马、常新港、张婴音,对批评家陈伯吹、周晓、刘绪源、汤锐的个案分析。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四十年是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四十年,这部书稿描述了四十年来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是作者多年来跟踪、思考、探讨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路径和轨迹留下的文字。
本书是一本偏向入门级的理论书籍,一方面它尽可能地摒弃 某一种 研究方式,而是从更多的角度,为儿童文学的研究提供方法,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作者对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本书主要面向儿童文学的美学理论教学,仿照一般文学的研究方式,从作者、作品、体裁、内容、结构、场景、人物、叙述、语言、媒介和读者等多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阐述。 本书有参照一般文学原理读本的格式,从多方面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 思考 部分,在开始阐述前,提出针对这个主题极具生活化、个人化的问题,从而将理论拉向读者的实际生活经验。 探索 部分,便于学生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某个主题进行学习。在一个话题结束之后,会附有 练习 部分,是读者对前期学习研究方法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是教学的实践和运用。在章节的后,都会有一个 如何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是一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文丛,汇聚了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很有学术影响力的10位中坚学者:吴其南、金燕玉、王泉根、刘绪源、班马、孙建江、朱自强、汤锐、彭懿、方卫平。他们是中国儿童文学学术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其学术贡献更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目前重要的一笔。 这套丛书,内容涉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进程、创作思想、作家作品研究,儿童文化产业透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将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创作、阅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图书馆馆藏、学术研究、儿童文学爱好者等的推荐藏书。 班马著的这本《游戏精神与儿童中国》为丛书之一,包含:“游戏精神”理论概说、“游戏精神”理论走向实践现场、“儿童反儿童化”命题、“身体―感知理论”实证研
《相信童话》 全书是由82篇小文章组成的,每篇文章都是关于一本童话书的书评。包括《时代广场的蟋蟀》、《骑鹅旅行记》、《柳林风声》、《哈里·波特》等名篇。童话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讲述着我们经历过或者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已经想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的情感;我们想到过经历过的,童话给我们重温;我们没有想到没有经历过的,童话给我们启发;这里不是幼儿园教室,也不是小学课堂,而是大学的阶梯教室。 《阅读儿童文学》
《安徒生童话诗学问题》是国内安徒生研究专家李红叶女士继《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之后的又一部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该著将安徒生童话置于童话发展史及 大文学 的视野之下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安徒生诗学观的形成、表现及价值内涵。 儿童 ( 童年 )作为核心诗学范畴的提出与辨析,对于童话诗学体系以及儿童文学诗学体系的建构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该著论及童话篇目上百篇,文本解读深富创见,是一部深入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的重要理论著作。
《文学独奏》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燕玉的学术著作精选集,着眼于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批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梳理,对儿童文学与教育关系的深入思考,对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对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及其儿童文学观的分析和批评,等等。是一部思维开阔、观点独到、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对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和参考价值。
本书以文体学为视角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的风格再造之道。首先厘清了风格的工作定义,将风格界定为 以语言选择为手段,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区别性特质 ,建立了 思想、情感和审美 三位一体的风格分析框架,并对主要儿童文学体裁翻译的风格再造进行实证性分析,从理论建构与实践考察两个维度建立了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再造的有机体系。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继叶圣陶、冰心之后,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将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置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究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关系。与此同时,借鉴西方叙事学及现代性理论,考察张天翼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所做的具体贡献。 *章梳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发生期儿童文学在理论方面,以周作人为代表建构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创作方面,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然而发生期的儿童文学在理论与创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即以周作人等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