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相信“自我”位于内心深处,一座“内在的圣殿”中存放着关于“自我”的所有重要假说。迈克尔·J.斯皮维认为事实恰恰相反:与一颗大脑、一个“大脑-身体”系统,乃至于“对自我而言的重要假说”相比,“你”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本书中,斯皮维没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而是逐步探索“自我”的外延,每一章都将“自我”的定义外扩一层。他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解释大脑各个区域及大脑与身体的交互作用,而后提出外部环境参与构成了“自我”的理由,指出不断扩展的交互系统将个体、他人、非人类动物乃至无生命之物联系起来,于是物质、生命、系统乃至整个宇宙就都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自反性”。
生命从何而来?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想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想要靠近天空。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会一路看到飞来飞去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 编程 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 土耳其人 ,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
本书从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角度,全面阐述了贝叶斯理论背后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和丰富哲理。贝叶斯定理一旦与算法相结合,就不再是一套枯燥的数学理论或认识论,而变成了应用广泛的知识宝库,催生了众多现代数学定理,以及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作者一改传统的数学探讨模式,不仅展现了贝叶斯理论背后的科学思想,还阐述了它与人类思维之间的深刻关系,并对各相关领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适合喜爱数学、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逻辑学和哲学的大众读者,读者无须过多数学和算法知识就能读懂。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如何感受?我们和其他生物有无不同? 如果有,又有何不同?我们能否以自己为蓝本,制造出同样能思考、同样能感受,同样执著于追问自己是谁以及自己与万事万物有何联系的机器? 如果能,TA们还能否被称为机器?我们将如何与TA们相处?我们在TA们眼中又是什么?TA们有朝一日是否会成为我们,还是我们有朝一日会成为TA们? 如果是,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TA们?我们是否一直就是TA们? 光想想这些就令人头昏脑涨,似乎我们不去招惹它们也没什么关系!但每一个人对待世界、他人,外物及自己人生的态度,其实都隐含了对这些问题的个人化的理解。早在3000年前,希腊先贤塔列斯就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下圣谕 人啊,认识你自己 。从那时起,对生命与心智本质的好奇就塑造着每一轮文化思潮、每一种时代精神乃至每一个时
《科学的旅程(珍藏版)(精)》由雷·斯潘根贝格、黛安娜·莫泽著,口语化的叙述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典雅时尚的版式插图, 读者走进一片迷人的科学世界。 揭开被科学辉煌成就遮蔽了的真实历史——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 1.科学的历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共同书写的历史 ,科学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科学的力量无所不在。然而本书向读者展现的科学的旅程,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路辉煌,科学的历史也从来都不是一部永远“正确”的历史。科学曾经犯过许许多多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继续犯错误。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历史。 科学家们设计出的一系列有助于发现自己错误的规则,使科学有一种可以证明自身为错的内在机制
计算机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我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依然以极快的速度持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尽管我们每天都与计算机相伴,但可能很多人都没了解过计算机的长达千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与“计算技术”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梳理计算机的漫长发展历程,为读者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众多里程碑式的计算设备以及相关的小知识。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领略计算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早期用于计算的一根根算筹,到之后的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再到现在被我们所广泛使用的集成电路式计算机;*后走向未来,畅想未来计算机的奇妙。 我们选择了4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算设备,以及多位缔造这些伟大发明的科学家,清晰、生动地描绘出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试图了解周围的世界及其运转的规律。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玻尔原子模型到元素周期表,从宇宙大爆炸到膜宇宙,从宇宙胚种说到RNA世界学说,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相继提出了解释世界万物的各种理论。 本套书分为 宇宙地球生物篇 和 物理化学篇 ,精选宇宙、地球、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学科和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概述。语言通俗易懂,并辅以生动形象的插图,以便读者能轻松明白这些看似深奥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元的科学理论,为读者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企鹅科普》(套装12册),是一套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精致口袋书,也是一套英国国民级科普读物。这套书继承了企鹅出版集团一直以来的高品质,不仅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述靠谱的科普知识,也有精彩的插画呈现一个个知识点。 本套书12分册,依次为:宇宙大爆炸、引力、量子力学、进化论、意识、人工智能、遗传学、疼痛、板块构造学说、泡沫、巫术、章鱼。 这套书将从古到今的重要科学发现都串联了起来。除了现代科学的立足之基宇宙大爆炸、进化论、遗传学、板块构造学说、引力等,还有着量子力学、意识、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知识,也有泡沫、章鱼、巫术、疼痛等好玩的科普门类,内容新颖全面,能很好地激发好奇心,在短时间内一览现代科学全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充满好奇,或者想寻找关于宇宙、生命、人类、动植物等背后
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疫苗竞赛分秒必争。20世纪中叶,脊髓灰质炎、风疹、狂犬病肆虐美国。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第一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狂热粉丝”,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好奇宝宝”,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费解”的“学院派”,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
时间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现在被更多地提起。现代科学对时间的研究却让人们对“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比沮丧。如果我们想更准确地了解时间方面的知识,难以捉摸的“现在”在这一瞬间就会分解为散落的一群纳秒。 那么, ?它是幻觉吗?是离散的吗?有开端吗?诞生在哪里?有结束吗?结束在何处?时间怎么量度?我们能回到过去吗?时间可以静止吗?打开本书,跟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共和国画卷上的红色经典.农业》由陈履生编著
……
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到共同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本书概括和梳理了近三千年来人类科学思想和文明的发展历程。科学史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一些科学史家聚焦于观念的思想史,而另一些则追溯天文学或物理学等专门学科的发展。本书综合运用两种视角,汇集了现代科技史研究的 成果。一方面考察了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应用之间存在的张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追溯科学的历史。本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聚焦于 20世纪以来的科技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本书讲述的故事,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学习科学史,就是学习人类历史经纬中的一条主线。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吗? 炙热的岩浆地球,如何冷却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变身美丽的蓝色?氧气曾经是一种毒气?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巴黎是用货币虫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357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坠落,在 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钻石坑?垃圾将汇聚成第七大陆? 翻开帕特里克·德韦弗著、让-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绘的这本《地球之美》,有如坐上时光机,亲身经历这颗美丽星球令人惊叹的阶段。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 世界 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 《灯塔之书(精)》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 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让我们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共和国画卷上的红色经典.军事》由陈履生编著
本书是李约瑟卷帙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缩写本,由 科技史家柯林·罗南改编、李约瑟审定,体量上仅有原书的十几分之一,承原著之精要,行文流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勾勒出中华几千年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被誉为“目前为止面向公众普及中国科学史 的读物之一”。尤为难得的是,在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文明时,作者经常能够展现出东西方文明广阔的历史背景,而历 中国与欧洲之间科学与文化的交流与比较,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本书内容丰富、视野宽广,既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 之作,又堪称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经典普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