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人公远离繁华的都市上海,只身来到故乡陕西汉中境内的秦岭。探访“丝绸之路的根须”傥骆古道,思考着如何应对城市里的“焦躁”与“寡淡”。书中展示了仍然留存的老城、小村、古庙、山水田园、故事传说、生活方式,以及那条把它们串起来的古道。作者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轻松游幽默的语言,对这条文化之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精彩的解读。
《广场尺度》是一本以相同比例尺度绘制的城市空间的平面图集,本书旨在通过提供独立而准确的城市平面,回答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这些领域中的师生们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收录了世界范围内七十八座城市一百个开放空间平面,描述了每座城市中面积大小相同(0.5平方公里)的空间区域。平面图附加的照片、图表和文字为设计师阐释了平面或城市空间中的本质内容。不同于单纯的历史性描述,本书尝试探讨了在城市背景下人们建设城市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10本书对城市设计进行了比较和重新诠释,对于那些想从现存城市和城市空间设计方法中学习知识的人来说,这种形象化的编排方式是帮助理解的绝佳资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十三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与土地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和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问题展开,以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的本质、影响因素为目标,按照理论推演、模型建构、实证分析和对策设计的逻辑路线展开。阐述了城市群功能空间的基本内涵、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力机制模拟、 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 经验及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历史逻辑、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失衡的现实表现、失衡状态的测度并揭示失衡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功能、交通功能、生态功能、城镇功能的失衡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表征,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的本质和关键性影响因素。并运用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再平衡的基本原则、优化方向、着力点和相关对策。
本书是已故美国有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放眼全国,“无处不有城市综合体”,近两三年来,“城市综合体”这个名词已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最热词。各地纷纷上马的综合体项目,总量有上千个之多。全国各地一夜间都在建设各种各样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而城市综合体的建造也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速度的标志。“城市综台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也被称为“城中之城”。一般来说,酒店功能、写字楼及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城市综合体具备了超大空间尺度、树型交通体系、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高科技集成设施、地标式的城市建筑这五个特征。 《理想空间56:城市综合体2》围绕“城市综合体”的主题,收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