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0-10元
  • 5折-6折
清空筛选条件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5折5折-6折
筛选:
    • 望诊遵经(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
    •   ( 7 条评论 )
    • (清)汪宏 /2016-05-01/ 中国医药科技
    • 《望诊遵经(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诊断学专著,清·汪宏撰于1875年。本书继承《内经》揣外知内的诊法理论,对其望诊理论有所发挥,使之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上卷叙述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下卷叙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从眼睑、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形容色泽和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以辨析病证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对疾病的顺逆安危做出判断。此外,还叙及行止坐卧和身容意态的望法大纲。书中辨色之精、观形之确,后人鲜有出其右者。全书既有前人论述,又有个人经验,对临床医生 参考价值。

    • ¥5.6 ¥10 折扣:5.6折
    • 神农本草经读 十药神书注解 (清)陈修园 撰;俞宜年,林慧光 校注
    •   ( 33 条评论 )
    • (清)陈修园 撰;俞宜年,林慧光 校注 /2016-05-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神农本草经读》全书共4卷,选录《神农本草经》所列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中的常用药物160种。于近人专取张志聪、叶桂两家,间采徐大椿之说,而以己意发明之。全书融贯了《内经》之旨,《伤寒论》之法,堪为研究本草和临证处方推荐之书。《十药神书注解》为全书共1卷,是陈氏对元代葛可久所著的《十药神书》的阐发。葛氏原著,仅列治痨处方十条,陈氏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于每方及周杨俊旧注之后,重加评注,颇具独特见解,丰富了原书内容,而后学林寿萱又将书中方剂韵为歌括,则使之更臻完善。

    • ¥9.5 ¥19 折扣:5折
    • 神农本草经 大字诵读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28 条评论 )
    • 佚名 /2018-02-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作。全书分为三卷,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期的服用,如知母、丹参: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多有毒,不可久服,如巴豆、大黄。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药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 ¥5 ¥10 折扣:5折
    • 瑞竹堂经验方(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   ( 10 条评论 )
    • (元)沙图穆苏|总主编:柳长华//吴少祯|校注:宋白杨... /2019-07-01/ 中国医药科技
    • 《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元·沙图穆苏(萨里弥实)著。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3年)。萨氏任职江西建昌太守期间,致力于考订名家方书,博采经验良方,积集前人应用而有实效者,以及当时医家、病家 屡效的单方、验方,加以分门别类,编撰成书。本书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原书早佚,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录有关内容,厘为五卷、二十四门,共载医方一百八十余首。

    • ¥8.39 ¥15 折扣:5.6折
    • 伤寒杂病论(诵读口袋书)/中医师承学堂
    •   ( 18 条评论 )
    • 张仲景|整理:冯学功 /2016-05-01/ 中国中医药
    • 当代《伤寒论》教材、《金匮要略》教材,乃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原文,进行“打散原文,重新组合”的按证分类。因此,每个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中医学子,都需要一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原顺序的白本。这就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以期读者在心无旁骛、反复诵读之中,能够开悟张仲景医圣的“字外之义”。 为方便读者诵读,冯学功整理的这要《伤寒杂病论(诵读口袋书)》以“口袋书”的方式出版,与此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大字版”互补。同时,为方便读者记忆,特意将其中的《伤寒论》大致按每十条一个段落(又细分为每五条一个小段落)进行划分,用“空行”的方式显示。本书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学功先生以赵开美复刻宋版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 ¥8.39 ¥15 折扣:5.6折
    • 经络穴位针灸速记手册 黄泳,张继苹 主编
    •   ( 19 条评论 )
    • 黄泳,张继苹 主编 /2015-11-01/ 广东科技出版社
    • 本书稿是经络穴位和针灸的实用手册,以便于记忆的方式编写。本书按经络划分章节,然后对经络上的穴位逐一进行介绍,最后还介绍了针灸的具体做法。全书稿文字简练、扼要,便于读者速记和学习,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适合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 ¥5 ¥10 折扣:5折
    • 金匮方歌括 (清)陈修园 撰;林明和 校注
    •   ( 24 条评论 )
    • (清)陈修园 撰;林明和 校注 /2016-05-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金匮方歌括》为陈修园的代表著作之一,约成书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全书共分6卷,歌括166首。每方先摘录《金匮要略》有关原文,次为歌括,殿之方解。对“前贤名言精论,千古不磨者,本集或于歌中,或于注中,采集不遗”,并间附己见或治验。正可谓言近意远,云蒸霞蔚,医文并茂,雅俗共赏。

    • ¥9.5 ¥19 折扣:5折
    • 柳少逸医案选 柳少逸
    •   ( 9 条评论 )
    • 柳少逸 /2015-01-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柳少逸医案选》收录61种病证,每种病证1~3案不等,每案后加有简洁的按语为彰显“读仲景之书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所选医案,多系其运用仲景方及其类方治今病之验案,示人“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之变通”,对指导临床及应用经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 ¥10 ¥20 折扣:5折
    • 灵枢经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22 条评论 )
    •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 /2009-09-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苦恼于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看则不明其字义,读则不知其发音,而且愈是不会读,愈是不愿意去读,更不要谈在诵读中体味美了。可是古代学习中医往往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先生边念边讲,弟子边听边背,出自师口,入之徒耳,即

    • ¥6.7 ¥13.5 折扣:5折
    • 濒湖脉学译注 李时珍
    •   ( 18 条评论 )
    • 李时珍 /2013-05-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濒湖脉学》为明代有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书中采撷古代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样本,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李时珍编著的《濒濒湖脉学译注》对《濒湖脉学》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译文采用浅显易懂的现代汉语,并注意押韵,以利于朗读和背诵,同时对《濒濒湖脉学译注》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医学名词术语,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学习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7.5 ¥15 折扣:5折
    • 针灸甲乙经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1 条评论 )
    • [晋]皇甫谧 /2022-06-01/ 广东科技出版社
    • 《针灸甲乙经》,亦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系魏晋时期的学者、作家、医学家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 《针灸甲乙经/中医经典掌中宝》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论及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系统性针灸学著作,影响深远。 《针灸甲乙经/中医经典掌中宝》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统正脉》影印本为底本,汲取近年校勘出版成果,适应“掌中宝”书籍特点,力求忠于原文,保持其文原貌,以利于中医经典古籍的研习诵读。

    • ¥9 ¥18 折扣:5折
    • 脉如/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
    •   ( 3 条评论 )
    • (清)郭元峰|校注:郑蓉 /2014-08-01/ 中医古籍
    • 《脉如》,脉学著作,2卷。清·郭治(郭元峰)撰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此书以《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为基础,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论述脉理及脉诊方法。书中首论脉诊的重要性,并分述五脏平脉、四时脉体、六经独至脉体、胃气脉体等。次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详析28种脉象之形体、所主病证、鉴别方法,又以七情、六淫、不内外因3种病因进行归纳。 介绍妊娠脉、经期脉、反关脉等多种脉象,并附述望、闻、问三诊。郭氏所论妇人有孕 忌脉弦,促脉未必热,缓脉未必寒等均有独到之处。

    • ¥7.08 ¥12 折扣:5.9折
    • 金匮要略 (汉)张仲景 著
    •   ( 16 条评论 )
    • (汉)张仲景 著 /2016-05-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 ¥5 ¥10 折扣:5折
    • 温疫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   ( 4 条评论 )
    • (明)吴又可|总主编:柳长华//吴少祯|校注:何永... /2019-07-01/ 中国医药科技
    •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 的 部温疫学专著。全书共二卷。卷上共载文五十篇,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下载论文三十余篇,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分析前人对温疫认识错误及原因,并对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温疫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防治的新局面,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影响。 本次校勘在充分借鉴前人整理成果的基础上,搜集版本,精心校注,主要供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使用。

    • ¥8.39 ¥15 折扣:5.6折
    • 芷园臆草存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   ( 6 条评论 )
    • (明)卢复|校注:于仪农//韦永红//赵仁龙... /2016-11-01/ 中国中医药
    • 卢复著的《芷园臆草存案》,医案专书,不分卷,明代卢复著,刊行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该书载卢复医案20则,涉及伤寒、瘟疫、蓄血、外风挟饮、谵妄、善恐、失眠、口疮、呃逆、呕吐、吐血、便血、水肿、疝气、瘘证、佝偻、疮疡等,多为经治内科杂病和妇科疑难病之验案。末为自疗吐血一案,尤为详细。每案先述诊治经过,后论诊断及用药之法。 案例虽少,但内容丰富而有特色。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宝笏楼刻《医林指月》本为底本。

    • ¥8.41 ¥15 折扣:5.6折
    • 岭南卫生方 中医古籍出版社
    •   ( 3 条评论 )
    • (宋)李璆,张致远 /2012-06-01/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6 ¥12 折扣:5折
    • 岭南卫生方 (宋)李璆,张致远
    •   ( 8 条评论 )
    • (宋)李璆,张致远 /2012-06-01/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6 ¥12 折扣:5折
    • 女科百问/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南宋)齐仲甫
    •   ( 8 条评论 )
    • (南宋)齐仲甫 /2012-01-01/ 中国医药科技
    • 南宋·齐仲甫所著的《女科百问》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临床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作者上取《内经》、《难经》之理,下荟诸贤之萃,深求元理,广集旧闻,结合自己多年治疗妇科病之经验,将有关妇女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等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等内容,以问为目,以答为论,设为百问。 《女科百问》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妇人天癸、经候及血分、经、带诸病证治;下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妊娠生理及胎产诸病的证治。纵观全书,书中所列百问,借问答而推其致病之由,据辩论而立以疗治之法,论非无稽,法咸有据。书中每答之论条理清晰,内容简明,皆有理法方药,正如书中闵齐饭序所言之“有不可问者,百问问之;有不便答者,百答答之。使人自晓其因,而人自谙其治”。每论之后,又列处方,少则一方,多则数方。部分

    • ¥8.39 ¥15 折扣:5.6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