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书号:9787571335274 书名:天文终极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去到哪里(精)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天学真原》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专论,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天学”的政治性质、文化功能和社会角色——而所有这些都与现代的天文学毫无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天学真原》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长期被误解的现象,给出了全新而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纳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学史著作。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学”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古人通过星占以“通天”,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甚至决策依据,为王(皇)权服务,这就是中国天学的“真原”。从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作者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中国天文、历术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白宝山袭警抢枪,持枪杀人抢劫案。曾经成为新闻媒体的 焦点。他在一年多时间里相继多次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作 案,袭军袭警,先后抢枪3支,抢钱一百多万元,打死打伤15 人。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钦定此案为 ’97中国刑侦一号要案,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世界第三大案。 白宝山曾经是一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丈夫,同时也扮演着 父亲、儿子和兄弟的角色。他对亲人友善重情,同时他又因所 谓的“量刑过重”而仇视社会,变得偏执冷酷。他性格内向, 在狱中被狱友称为“蔫种”,却因几句口角,就让他的两个 “亲密狱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作为《民俗掌故日历(2019)》的升级版,《民俗掌故日历2.0版(2020)》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主体部分保留了原有框架:由“漫画+掌故”和日历的基本信息组成。其中,掌故部分进一步以初版于民国的《事物掌故丛谈》为蓝本。该书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 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既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俗史,也是内涵广博而底蕴厚重的百科全书。除此之外,掌故部分还广泛吸取相关民俗文化的 资源,其中之一就是每 呈现一条与当年生肖有关的成语、俗语或歇后语(例如,“老鼠嫁女”“老鼠烧尾”“狮子捉老鼠——大材小用”等)。漫画部分仍以南京大家潘方尔的水墨画为主,搭配色彩鲜艳的二十四节气数码绘图,赏心悦目、相映成趣。日期部分以潘方尔秦风汉韵、古朴雅致的印章和赵澄襄铁画银钩、拙朴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各卷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其中学科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体内容,占各卷的主要篇幅。 1994年7月,我社初步提出《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出版构想,后曾多次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有关专家咨询,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和评估,得到学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1996年开始制订编纂计划,完成总体框架设计,并开始向权威专家组稿。同年,新闻出版署将本书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