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摇篮中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 她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 一战 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 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 假如 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可摧的
坦纳家的小儿子西蒙,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他不断辞职,放弃一份又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世上无目的地漫步。 他在丰富多彩的旅途中收获了奇妙的情感。 大哥克劳斯担心他,姐姐黑德维希收留他; 二哥卡什帕和他一样四处漂泊,三哥埃米尔则境遇凄凉。 散在大地上的一家人,各自过着孤独的生活。
1956年圣诞节,罗伯特 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里, 先是被一只猎狗发现,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文学界终于开始关注这位生前落魄的作家。 事实上,长篇小说仅是他创作的冰山一角, 大量体裁自由的中短篇作品,才真正奠定了瓦尔泽的文学地位: 有暗黑忧郁的成人童话,有小人物的困窘生活, 有对前代作家的传记式虚构,有对自然景观的工笔画描摹。 本书精选其中的二十五则,力图全面呈现瓦尔泽的创作主题与风格。
大学毕业、即将成为工程师的汉斯 卡斯托普来到山庄疗养院探望表哥。原本计划短暂逗留三周的他,竟意外患上了肺病!滞留疗养院期间,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病友,也在山上的 规矩 影响下日渐消沉。他逐渐忘却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流连于令人大脑混乱的论战和对一位已婚俄国妇人的痛苦迷恋。经过漫长的七年,他习惯了山上的生活,甚至决定定居于此直到老死。这时,一声惊雷将他震醒了
《凯旋门》的主人公拉维克原是德国一家大医院的外科主任,因帮助犹太朋友藏身,他和女友被盖世太保抓捕。女友自杀,拉维克从集中营的医院中逃出,流亡巴黎,靠替别的医生代行外科手术来维持生计。他没有身份证件,没有固定住所,辗转在不需要真实姓名的小旅馆之间,随时会被驱逐出境。 小说开篇,拉维克在塞纳河畔偶遇失魂落魄的美丽女演员琼。琼的情人因病忽然离世,不知所措的琼从旅馆里跑出来。拉维克帮她找来医生,妥善处理了后事。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互生爱意,琼点亮了拉维克原本痛苦晦暗的生活。但流亡生活的现实处境却让他们无法全然坦诚地相恋,曾经的痛苦遭遇总在半梦半醒时纠缠着拉维克。有一次,他在街头抢救一位在事故中受伤的女人,因没有身份证件而被警察逮捕并驱逐出境,他不得不与琼分别。几个月后他偷偷潜回巴
《西线归来》是著名德裔作家雷马克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1931年出版后仅6周,德国本土销量就超过200000册,一年内被翻译为25种语言,取得了 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 。 《西线归来》讲述的是 一战 结束后从战场活着回来的士兵的脱轨人生。1918年,持续了四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二连仅存的32名战士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祖国,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无尽的冷漠与疏离。失业、伤病、饥饿、心理问题 他们在混乱的生活中努力打捞被战争打断的生活与青春,然而战友的同室操戈,好友的自杀身亡,伤残老兵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政客们的尸位素餐,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通往和平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更加危险、艰难。看得见的战争结束了,但他们的心里依然硝烟弥漫。
一个柏林人过着秩序井然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闯入一群陌生人,他们说着混杂破碎的语言,从战火袭扰的非洲越海辗转来到德国。 二战 的早年经历让柏林人无比珍视秩序, 在混乱中没有自由可言 。然而作为前东德公民,柏林墙的记忆从未远去,在自己的国家过着一种移民生活也并非陌生的经验 三十年前,他的国家和属于它的未来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阴差阳错,他与难民们成了朋友,了解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过往,并且深刻地参与到他们的故事当中。 只有他们今天在德国生存下来,才说明希特勒真的战败了。 身处一个剧变的时代,人类的命运前所未有地彼此相关。当战争在地球上制造出一座座火山,当巨大的绝望漫过愤怒之海,人们也在四面竖起高墙。但和平真的有可能独自存在吗? 《时世逝》是一个与他者相遇的故事: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彼此的苦
年轻的约瑟夫来到贝伦斯魏尔,入职长庚星别墅。 工程师托布勒先生聘他为助理,协助兜售自己的发明创造。 助理享受着别墅里优裕的生活条件,却迟迟收不到工资。 海量的账单送来,工程师却不去支付,让助理搪塞推脱。 托布勒家的孩子,从被溺爱,到被虐待 待遇大相径庭。 助理看在眼里,却不知要不要出手干预。 庄园光鲜的生活背后,是否已隐含危机? 而一份拿不到报酬的工作,要让约瑟夫何去何从?
事情是从语文课开始的,要我写一篇关于 尽职的快乐 的作文。我交上去一个空本子。这不是由于我无话可写,而是由于想写的太多。 教养所决定对我进行惩罚,重新补写作文。这一次,我捕捞着记忆,一刻不停地写了下去,一口气写了一百零五天。感情驱使我写出了真名实姓,真实的地址和心灵深处的记忆。 我的作文越来越长,要写的却越来越多。所长要我解释,为什么我愿意放弃这个集体,放弃春天的阳光和图书馆,一定要把作文继续写下去? 我只是耸了耸肩膀。
《邻人之爱》创作于1938 1939年雷马克辗转流亡于瑞士和法国期间,直到1953年才首次在德国出版。小说借克恩、露特、施泰纳三位主要人物颠沛流离的命运,串联起 二战 前夕一系列被纳粹迫害的无家可归者的故事。 主人公克恩的父亲是一位犹太裔日化用品制造商,因被同业竞争者诬告诋毁国家而遭到逮捕,出狱后举家逃离德国。在匈牙利,父子二人因为没有合法证件先后被驱逐出境。故事开篇是1935年,独自逃到维也纳的克恩在一次酒店搜查中被捕。在临时拘留所里,他与同样是流亡者的施泰纳相识。施泰纳因持不同政见而遭到纳粹追捕。在去往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线上,二人分道扬镳,施泰纳偷偷潜回维也纳,克恩则去往布拉格寻找父亲。在布拉格,克恩遇到了与自己一样逃离德国的犹太女子露特,两人互生爱意。 随着战争临近,巴黎成为所有流亡者后的希望,
1928 年,在德国一个大城市的郊区,罗伯特、奥托和伦茨三个年轻人靠经营汽车修理厂的微薄收入艰难为生。他们在 一战 期间曾是战友,在战后的混乱与穷困中他们相互扶助,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是逃离困顿现实的避难所。 开篇,主人公罗伯特回忆了自己自 18 岁( 1916 年)参军以来,每一年所遭遇的变故,沉重的回忆使他难以喘息。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伯特结识了帕特,她外表纤弱却充满活力,二人坠入爱河,美丽开朗的帕特也很快成为了他们圈子中的一员,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十分愉快的短暂时光。在一次短途旅行中,帕特突然病危,由此罗伯特才知道由于战时的营养不良,帕特早已身患肺结核,为了治疗她不得不离开罗伯特前往瑞士的医院。 在帕特离开后,德国国内的情势也急转直下,纳粹势力逐步上升,伦茨被激进分子杀害,奥托冒着生
《大河背后的城市》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哲学小说,以生者对死者的拜访为主要情节,对生死问题进行探讨。 在小说的开始,罗伯特 林德霍夫博士乘坐火车来到这座位于大河背后的城市,他接到不知名的上级的委派,成为一座陌生的城市档案管理员,负责编写城市编年史。 这座城市目之所及是一片废墟,到处是地下墓穴,没有小孩,没有音乐,死气沉沉,城市里的人失去了活力与激情,像暗影一样,执行着无意义、重建和破坏性的任务,迷失在无限中,过着木偶般的生活。在这里罗伯特竟然遇到他认为已经去世的父亲和曾经的情人安娜,他如同进入了一个镜像世界,最终发现其实这条大河形成一道边界,将阴阳两界相隔,大河的另一边其实是死亡之城,是生命流转的中间世界,罗伯特是专门来收集人在生命的表现形式丧失后遗留的永恒的精神。在得知真相之
1940年代的纽约,有一群因德国纳粹迫害而逃离欧洲的人。他们侥幸躲过追捕,途径流亡者的 苦路 ,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来到 应许之地 美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又仿佛是徒劳的希冀。 主人公路德维希 佐默是德国人,父亲因纳粹的政治**而死,他也被迫在欧洲流亡多年。佐默曾在巴黎跟着一个犹太古董商做学徒,古董商去世后,他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继承了古董商的护照,后乘船抵达纽约。 和许多流亡者一样,佐默努力重新开始。他经人介绍入住了一家聚集各国流亡者的旅馆,凭借当初在古董商身边和藏身于博物馆时学到的知识在一家古玩店找到工作,与时装模特玛丽亚 菲奥拉相恋 但对于父亲遇害的记忆太深刻,逃亡路上的恐惧感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要融入新的生活并不容易。失根的佐默在这繁华的都
1943 年, 罗莎跟随丈夫来到他生活的小村庄,恰逢希特勒需要食物试毒者,以防止被谋害。在村长的推荐下,她成为了十多个食物试毒者中的一名。在封闭的环境和狱卒的监视下,十名年轻女子形成了联盟,秘密契约和友谊交织在一起。 作者由希特勒的*后一位试毒员玛格特 沃尔克的真实故事得到启发,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她 用有力的笔触探寻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一段暴力又脆弱的历史,以及人在强压下强烈的求生欲望。
似乎是在进行某种仪式,尸体被凶手残忍地切割成八块,一一出现在各次列车的终点。现在,尸体已经找到了7/8,只剩下一块!这1/8被凶手带往何处?而它是否就是破案的关键? 随着吉敷竹史的介入,日本出云地区最古老的传说赫然出现!难道,凶手的目标是传说中的八歧大蛇?!
《安妮日记》 是德籍犹太人安妮 弗兰克写的日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安妮等八人在秘密小屋两年多的生活。 安妮的日记是从她13岁生日那天,即1942年6月12日开始,写到1944年8月1日。她的日记真实再现了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一方面,安妮在日记中真性情地记载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属于她这个花季年龄的情感和心智,另一方面,这本《安妮日记》也成为德军占领下的地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客观报道,揭露了德国纳粹党的罪恶,是指控他们残害犹太人罪行的见证。开始时安妮只把避难看做一种冒险,但是*后,她发现自己*须思考这场战争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在日记中,安妮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对种族灭绝政策的怀疑与愤怒,也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对友情、爱情及自然的种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