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写出好故事》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只读那些会咬人和蜇人的书。" 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 读者或观众喜欢一本小说、一幕戏的原因只有一个:好故事。 他们希望从故事中寻获不同的经验,不同于每日所见的事物。 而情节和结构是好故事的基础,只要情节够精彩、结构够完整,就能成功将读者带入全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詹姆斯 斯科特 贝尔是创意写作高手,出版过20余部小说,2000年克里斯蒂小说奖得主,《图书馆周刊》赞其为"悬疑大师"。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学虚构写作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是一本故事写作指导读物。 麦基说: 所有的对白都有目的。 对读者而言就是,让故事过目不忘。对故事本身而言,是让人物自己开口讲故事。 你故事的角色什么时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张隆溪教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部著作,立足文学性,突出经典作家作品,融文学历史之叙述与文学作品之鉴赏为一体,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为全球读者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文学大师的人生和作品;《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特点和贡献;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同时,张隆溪教授力求借助跨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新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此,他不但借助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把中国文学的名篇佳作翻译为英语韵文,而且把中外文学交流互动视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议题,呈现了玄奘翻译佛
论笔 一词译自 Essay ,意谓 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 ,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 奥斯维辛 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 奥斯维辛之后 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 ,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 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 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 ,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 叙述 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 文明 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新数字人文导论》是Blackwell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新数字人文导论》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章。这个备受期待的,受人尊敬的版本的修订是对该领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调查。
本书作者在文献考证、实地勘查的基础上,书写清代江宁织造曹家百年兴衰历史,试图发掘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亲历或闻知的史事,以深刻体会《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爬梳出《红楼梦》中带有作者teshu生命体验的浮水印。 曹氏家族的兴衰起落,深深地嵌入清代前期的历史舞台中。书中shou先探索作为辽人的一份子,曹家如何在降顺金国后,拔出奴籍而变成第一代汉人包衣,从而登上清初的政治舞台,其旗籍的变化亦深刻反映清初政治斗争的影响。继而描画曹家如何开启半世纪的 秦淮风月 ,并通过家族复杂的姻娅、联宗等而跻身旗人上层社会,江宁织造曹寅更是 专差久任 , 二女皆为王妃 、奉敕纂修《御定全唐诗》,从而达至 呼吸会能通帝座 以及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而其后人又在中国西北时局及康熙诸子夺嫡的大历史中陷入破产倾家的境地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词人命运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宋词精髓宋词自诞生以来,历经千年不衰,至今丰富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各种解读宋词的作品层出不穷,既严谨扎实又轻松有趣的经典读物却十分罕见。传奇文化学者、作家马未都,自幼痴迷文学,尤其唐诗宋词。如今他著作等身,但在他的案头床头,始终常备唐诗宋词。一直以来,他都觉得有必要写一部重新详解唐诗宋词的作品,帮助更多年轻人真正爱上唐诗宋词。2020年正月初五,65岁的马未都在他一手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开始闭关写作。他用讲故事的独特方式,融合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洗涤心灵的人生感悟,直播式展现大宋时代特色和词人命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欧阳修、柳永等44位词人跃然纸上,一个个变得真实鲜活,有血有肉,亲切可感,让读者一读就上瘾;180首经典诗词巧妙融合在词人们的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本书以鲁迅生前最后修订的《中国小说史略》版本,即1935年6月北新书局第十版再次修订本为底本,对各版本展开汇校,借此呈现鲁迅在文字、观点和体例方面的历次增删修改。本书不注基本知识,采用 以鲁注鲁 方式,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以外的各类著述,包括学术著述(专著、论文、演讲、辑校古籍序跋等)、杂文、书信中涉及中国小说史的内容,附注于相关语句之后,以呈现鲁迅著作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展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历程与观点全貌。 同时,本书选择鲁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若干段落,放置在相关位置,配以精美图片,以显示根据记录整理的《变迁》与课前准备讲义的《史略》之间的差别,除了听众迥异、场合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还有文言与白话的巨大缝隙,两厢对照阅读,相信对一般读者与
《切韵》系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文献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两种: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其中《广韵》已有多种校理专著,如周祖谟《广韵校本》(1960)、余廼永《新刊互注宋本广韵》(2000)、黄侃《黄侃手批广韵》(2006)、蔡梦麟《广韵校释》(2007)、赵少咸《广韵疏证》(2010)等。相较于《广韵》,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整理脚注工作就要薄弱得多。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遵从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的现代理念,对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进行校注,以期为学界提供质量上乘、便于利用的精校本。
本书面向有明一代诗学思想发展历史所进行的考察,乃以各类明人诗话、诗歌评点以及各种序跋论说等相关的诗学文献作为重点的研究资源。从明人的整个诗学话语系统来看,可谓是众说标立,异态纷呈,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显著特点。然而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言,尽管相关的一些成果已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之,但在总体上,或主要着眼于对某一流派、某一地域诗人群体,若干代表性诗家或论家的探析,或仅在考察通代诗学流变的过程中简略述及之,或重点从接受史的角度,梳理诸如唐诗这类经典诗歌传统的接受历程。 全书除导论和余论外,分二十二章,共二十二个学术专题,循序渐进地将明代诗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期间利用新发现解决了过去遗留而未决的学术难题,全面深入而清晰地揭橥了明代诗学思想的演进轨迹,系统性
恩斯特 R.库尔提乌斯著林振华译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代表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语言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秀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在西方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经典。作者以博洽的学识、丰富的材料,以及对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展示了欧洲文学从古代到近世的演变,尤其阐明了拉丁中世纪在当中所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部皇皇巨著现在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译者参照几种译文,补译了德文本第二版增加的内容,是目前*完全的译本。此书中译本的出版,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西方学术研究的了解,而且对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也能提供一种典范,给我们以激励和启发。
毕淑敏自选集 幸福卷:包括《幸福就是和谐所有的关系》《在不安的世界里享有幸福》《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 《幸福就是和谐所有的关系》从自身、亲情、友情、爱情、工作、自然六个角度阐述幸福问题,启发读者如何在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 《在不安的世界里享有幸福》写给每个渴望幸福的平凡人:在如此不安的世界里,幸福感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来自于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点滴的发现。 《旅行是幸福的扩大化》为毕淑敏在环球旅行之中所见所感的经典之作,领略世间不同风景,也是一场行走人间的灵魂之旅,在感悟中引发思索,在思索中体会幸福。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西方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勾勒与审视,显示马克思主义文化从通释文明、教化启蒙、意识形态批判,再到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及消费社会解剖等诸多层面的辩证关系。作者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凸显的理论重点,也关注同一重点在其他时期中的发展。
《爽点宇宙: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研究(第2季)》本书为 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研究 系列第2季,以 爽点宇宙 作为核心关键词,解读、诠释和建构了一系列网络文学造词、理论与方法论原型:《爽点宇宙: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研究(第2季)》从 爽点原理 爽感(爆款)系统建构 爽文化宇宙 的进化和迭代法则,到 ONE TO one 和 壹一1 的同源异流模型;从 身份(自我)的悬念、大复仇情结、阴谋/圈套论(大迷局OR大格局论) 的故事驱动力金三角,到 虐渣 造爽 的支点、杠杆和转化机制体制;从 越境反超战 到 代主角光环 ,再到 第三方专职(专业)评审团 《爽点宇宙: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研究(第2季)》以此 建模构型造原型 ,它系统、持续和深入地解剖了 爽点驱动故事革命 的现象、潮流和趋势:从无罪《剑王朝》,到猫腻《将夜》《择天记》,再到烽火
《中国诗学批评史》是诗歌理论领域经典之作,提出中国诗学批评发展历史的四种美学形态:先秦两汉的 功利批评 ,魏晋南北朝重视诗歌本体的 风格批评 ,隋唐宋金元的 美学批评 ,明清以降分执前代诗论之一支以自立门户的 流派批评 。提纲挈领,选取每个时期有创造性、富诗学和美学意蕴的理论批评的命题做深入的探析,系统地梳理几千年来中国诗学批评发展的脉络。全书在整体上持一种进化的、进步的诗学观,以进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历代的诗学批评,提出新的观点,将中国诗学的发展概括为从功利的逐渐走向审美的过程,其建构的体系具备相当高的理论价值,至今影响不衰。
辛弃疾是两宋词史上词作最多,成就、地位最高的作家,刘克庄赞其词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陈廷焯赞其词 魄力雄大,如惊雷怒涛,骇入耳目,天地巨观也 ,为 词坛第一开辟手 。本书作为第一部专门从艺术角度研究辛弃疾词的专著,分上、中、下三编,计十六章,专门从艺术角度对辛词予以较为全面的分析,上编从词体、境界、章法结构、修辞艺术、对仗排比等方面予以总论,中编是意象和形象论,下编是词调和题材专论,从不同专题对稼轩词的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书对稼轩词的艺术揭其精微,探其幽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艺术审美性,弥补了词学研究的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