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是研究书法的 形 与 势 ,即 书法势 。本书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解释,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第四部分是前期文章,第五部分是书法势理论大家评。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社会评论一步步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完整性, 前期文章 部分让读者了解到 当代书法势理论 的来龙去脉。本书从 势 的角度回答了 书法从哪里来?怎样生存发展?到哪里去? 的大问题。同时从 势 的角度开拓了一个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创作思路,而这个创作思路也是当下书法从传统到创新、从继承到发展的守正创新的艺术创作思路。
《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本书讨论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之下的广告艺术,还重点讨论了月份牌的制作和营销。这些月份牌富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本书还对目前关于上海文化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并开拓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新视野。本书还展现了这些中国艺术家在广告艺术领域之外 如在中式绘画或摄影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此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解中国艺术史有积极的意义,定会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热潮。本书系首次翻译引进国内,此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洪再新主编《海外中国画学研究文选》和2021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阴影中绽放:中国日本绘画史上的女性》均收入本书作者专业论文。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魏碑大观》收录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名碑、墓志、造像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石刻书法艺术。本书内容丰富,是学习魏碑书法的上佳范本。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
暂无内容简介。。。。。。
此书内容是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晚清101位著名人物的书法成就、源流、影响逐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于史料丰富的晚清书家,批者有意突出了评论资料的分量,更注意揭示书家之间的师承、戚属关系。这不仅显现出沈先生对近代掌故的熟稔,重要的是,它明确昭示着先生对晚清书坛 是有繁殖 现象的深刻洞察。六册《冬暄草堂师友笺存》,101位书家,近万字的批注,足以让我们勾勒出较为系统的沈氏书学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