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王羲之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更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 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 早发表在 《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 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
现代印刷技术 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 可 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书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吴都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
祝允明的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法,自成一家。其小楷稚拙敦厚,又深藏灵秀,领一代风骚,声誉卓著。其往往用笔以中锋为主,笔画呈弧线,圆转精熟。落笔巧妙,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或者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率真而又生机勃勃。其布局章法上,常常纵有列而横无列,字体时大时小,有长有扁,字体结构一般左低右高,少有左高右低,因势取形,不拘常法,上下左右相互呼应,整体十分活泼。 刘清海、赵云雁主编的《祝允明/历代名家小楷珍品》选取其小楷作品五部,供读者欣赏。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至太傅,死后配享曹操庭庙。钟繇擅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有言:“元常真书 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博采众长,自成由隶入楷之新面目,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均为后人临摹本或刻本,主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五表”“六帖”为小楷,“三碑”为隶书。钟繇传世小楷佳作,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
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年),六十三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了一卷小楷《道德经》。卷首,赵氏绘老子像一幅,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有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秀丽,字势秀丽娟美,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赵孟頫写小字如同写大字一般,每个细微的笔画都一丝不苟,用笔精到,结体合乎法度,无轻浮、松散之感。这篇小楷《道德经》极大的特点就是平稳方正,没有太多出奇的变化。由于是小楷作品,为了在小空间内避免小气,有些字采用了横向舒展的结体安排,给人一种大气稳重的感觉。整幅字神采奕奕,富有晋唐小楷的意蕴与法度,显示出书家深厚的书法功力。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本字典将颜真卿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拓本作品,因此是版本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内容主要是介绍书法,法帖大都集自南派 帖学诸家,从晋代的钟、王,至唐、宋、元、明、清共有100多位书家珍品。本书收录留园书条石300多块,诸如二王法帖、宋贤六十五种、晋唐宋元明清诸家法书、含晖堂残帖﹑留园史实刻石等9个篇章,其中的书条石拓片质量之高出乎想象,内容完整丰富,书法各体均有,且很多拓片出自清代,十分珍贵。
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是近代篆刻艺术领域的三座高峰。赵之谦篆刻多方取法,风格多样,为后来印人广开门路,在文人篆刻艺术 具有无法逾越的地位;吴昌硕、黄牧甫在以书入印和线条空间的处理上都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开宗立派,影响甚广。君匋艺术院因收藏了晚清治印三大巨头赵之谦、吴昌硕和黄牧甫印章,赵之谦104方、吴昌硕152方、黄牧甫168方,且多为三人的精品佳作。成为当代印人们心中的一个神圣殿堂。 本书精选君匋艺术院藏印中赵之谦刻印67方、吴昌硕刻印56方、黄牧甫刻印77方。书中左页编排印蜕、边款和实际大小的原石,右页从正面、侧面、俯视等角度放大展示每一方印章的印面以及边款。所收三家作品,按照有纪年款的作品均按纪年先后顺序编排,无年款的排于有年款作品后面,根据其风格先后大致编排顺序,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
从早期草书或谓“古草书”,到新体草书或谓“今草”,甚至在狂草书中莫不如此。由一个一个的二字连作基础,再发展为复杂的多字连,是字群结构的常见形式。张旭的《古诗四帖》是狂草的之作,其间的线条连接,无论是实连还是虚连、搭连、综合连都堪称连接的典范。《线条的连接之张旭古诗四帖》通过实例分析让读者感受到经典之为经典的难掩的魅力。
此本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有褚遂良跋的一个拓本。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古诗四帖》,草书,纸本,五色笺,纵二十九·五厘米,横一九五·二厘米,四十行,共一百八十八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两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所传世的孤本。
《隶书艺术》一书是隶书是孙敏四十余年学书之心得。全书通过总起、发展概述、技法分解、习书要点、欣赏举例和创作示范等几个章节来呈现隶书艺术的精髓。全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精练,适合爱好者学书入门和普通读者欣赏之用。
《何绍基临张玄墓志铭》由孙宝文编,张玄墓志: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已清洁。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汤寇将军、蒲坂令。所谓华盖相晖,容光照世。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雅性高奇,识量冲远。解褐中书侍郎,除南阳太守。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图幽灵无简,歼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妻,河北陈进寿女。寿为巨禄太守。便是瑰宝相映,琼玉参差。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君临终清悟,神捎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于时兆
《大时代(民国法书清赏)》围绕蔡梓源先生所收藏的近现代名家书法作品,借由丹青笔墨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书中文章不限于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品鉴,而是从更广阔的层次铺衍开来,关注那些在画史上名气大小不一、介绍或长或短的艺术家的性情、文心,或学术、思想种种。他让我们古代艺术家心灵的丰富和细腻。不求深入,但求能见趣味和真性而已。从《大时代(民国法书清赏)》也可以看出编著者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作者是在写前人,同时也是在写自己,通过写前人来写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胸怀。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此本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有褚遂良跋的一个拓本。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中华小篆大字典》是编者历经几载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的考证。另外,编者根据那些汉字结构的规律性,编撰了约两千多个小篆文字,自古以来,这些文字在相关文献上是没有篆体记载的,填补了小篆字体领域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小篆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小篆书法字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字学研究的价值,尤其是作为书画艺术人士而言,学习书写好篆体,对提升个人修养、艺术修养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右任1927年前后即着手研究草书,1931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他借用历代草书名家艺术成果的结晶,将历代草书作了系统的整理,并以《千字文》为底本,确定“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反复甄别、筛选,撷取前人的精华,研究了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36年出版了《标准草书草圣千文》,成为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并在以后不断修订、充实研究成果,数次修订再版,形成《标准草书》。在研究订定标准草书的数十年中,于右任还总结归纳出汉字简省约定俗成的符号,找出了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令人惊异的对应规律,这应该是于右任对汉字改革所做的贡献。 本书据1948年中华书局修订六版影印,适合书法爱好者研究、学习、临摹。
江南古典园林。位于苏州吴江市近郊,占地一百多亩。园中建筑小巧别致,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景点。 园主陈金根先生酷嗜书法,请周慧珺先生为其书写了《静思园记》、《静思园赋》二长卷。文辞古雅、书法沉雄,堪为双美。今将二卷合为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古意盎然的章草境界,沉着与痛快兼取,灵动与坚实并存,以章草之古厚隶意为阶,使我们在草书艺术的学习中无论进一步上取战国、秦汉草篆草隶的意象,还是下及晋、唐、宋、元、明、清诸时代杰出书家于今草、大草中率意挥写的气势,皆可在研究章草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自由取用。本丛书所选历代章草名作,首重墨迹,兼及碑石刻本,希望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